第七章 澧水河畔 (第1/3页)
第七章澧水河畔
很久以前南源村的河是在村子前边的,那个时候每遇大河涨水,都会将径流几个村的田地里的粮食淹没泡坏,让沿河两岸的百姓苦不堪言,智慧的庄家人想出了改河道的法子。
他们深刻的认识到人工堆砌的堤坝是不牢固的,往地下打石头而形成的大河就安全多了,有一位举人老爷回乡后很同情两岸的百姓,明明有田有地,却年看吃不饱穿不暖。
于是这位农户出身的举人老爷把常年被淹的村子的人联合起来,利用农闲时间,勘察地形,再得到了当时知县老爷的支持,获得‘改河道’的文书之后,便开始组织人手在南源村后方的低矮处开凿大河道。
十几年的坚持和努力,硬是在石头上开凿了一条宽约五十多丈【150多米】的大河,其最深之处有六丈【20米】多深,每隔几公里设有一坐整体多孔石桥,方便沿河两岸人们来往通行。
这条新开凿的大河经过一百多年的冲刷,早已远去了雕琢的痕迹,看上去就像一条历史悠久的长河。
这可算是这个时候一个伟大的工程,救了一方百姓,原本不起眼小镇子也因这条河发展成了本县最大的城镇之一。
听说本村的胡石匠就是那次大运动的后代传人,听说地下面没有被太阳日光风化有且没有裸露在空气中的石板比能看见表露在外的石头软,取石比较容易一些,速度也快些,越是往下越好取石。
听说那些石头被开成五指厚三尺多长的青石板,被牛车队运到附近的几个县里卖了钱,给开河道的农民发了工钱,听说自从大河改道后,南源村就慢慢发迹了,比百年以前繁荣了许多,偶尔也会出个富户或秀才。
听说当时的县令为这条河取名为澧河,‘氵’代表大何水,‘曲’因为大河是依山而开凿的,不是直的,‘豆’因为以前那处的地因为土薄,一般是种各类豆子的……,
听了很多的传说,因为相隔的时间不长,真的部分应该很多。因为近一个月没有雨,河水降了许多,有些地方还是能看出开凿的痕迹的。
百多年的大河水带来了不少物质,为了方便村里使用而建的阶梯斜坡河道边,可以看到许多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这些都是从上游冲过来的,在此处停歇安了家,方便了村里老少洗衣物取水。
澧河是依山而开凿的,弯弯曲曲的,河水将泥土带到河弯处的地方,沉积久了便长了树和水竹,南源村的媳妇和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