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07章 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07章 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第2/3页)

书又不要投资什么。而那会儿的网络整体盈利,每年可能也就是几千万。

    当阅文集团每年发下50亿人民币稿费的时候,简直群情激动,阅文自称有680万作者,随便注册也算的话,想来是有的。

    谁都知道拍电影赚钱,唐觉晓重生前票房一年500亿,影星拍一部稿酬几千万,不知道多少人做过明星梦,跑过龙套……

    实际上有一个巨大的缺口,许多人没意识到,当意识到的时候,人们会蜂拥而至。

    农业一年缺口900亿美金,算下来就是6000亿人民币,这是阅文每年发的钱的120倍,是中国每年票房的12倍,而且所有人都有可能参与其中,只要是意识到了这一点,野心就会滋生……

    思考上层,官府是一定会支持的,毕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考劳力,许多闲着的老人可以当半个成年人用,养鸡、养蚯蚓也不怎么用劳动力。

    销路其实也简单。

    搜索“蚯蚓”是找不到干这个的人的,就好比唐觉晓内心尊敬大德鲁伊,平时哪里会直呼其名?都是称粮神、大德鲁伊。

    搜索“地龙”立刻就不一样了。

    要想真正赚钱,做大做强,那么就会接触到卖蚯蚓开肚机的人,晒干后30到80一斤的收购价,药品级甚至能卖到200,看运气和市场。运气好的时候自然就发了,运气不好,也就那样吧。

    蚯蚓在20来度的时候,三五天产卵一枚,每枚孵化7只蚯蚓。

    换而言之,一个人只要春天弄到一斤蚯蚓,晚秋的时候他就在头疼这几千斤蚯蚓该卖给谁。

    这生意要是唐觉晓一个人吃得下,他绝对不会泄露半句,但如今偏偏是市场没完善和成熟,所以他才会说出来。

    蚯蚓+养鸡+红薯是简单操作。

    高深操作,桂省农业强项在杂交水稻,一块水田只产出水稻,那就真的太亏了。桂省的农科研究者在推广稻田养小龙虾,初期倒是挺赚的,后期价格恢复理性,就赚的少了。

    小龙虾吃蚯蚓。

    蚯蚓肥的肥力惊人,把盆养蚯蚓倒入稻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