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梦回193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章 梦回1937 (第2/3页)

股穿越。”

    陆文青心中暗自说了一句,要是一穷二白的穿越到抗战前,估计自己活到抗战后的可能性不大,现在有陆家的产业作为基础,不管今后做出什么选择,路都不会太难走。

    看完账簿不久,大正也回来了,身后跟着两个仆人,三个人都抱着厚厚一叠的报纸,两人把报纸放桌上之后便出去了,只留下大正在一旁伺候着。

    陆文青随手翻了翻报纸,有些意外的发现报纸早已按类别分好。《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等等,各成一摞。

    满意的点点头,随口夸了大正两句。见大正依旧是一张木头脸,毫无反应,陆文青大感无趣,便让他出去了,自己低头专注看报纸。

    不管身处什么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

    虽然陆文青对今后七十年谁兴谁亡了如指掌,这当中的那些历史事件也大致清楚,但对那些事的因果内幕却知之甚少。

    就算想走从龙附凤之路,在这个人比鬼精的民国大乱局之中,谨慎行事是第一位的,为人做事,既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行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陆文青如饥似渴的翻阅着当前的报纸,虽然老式报纸的排版样式和整篇的繁体字让他看起来很不习惯,但是对当前社会消息的渴望还是压过了眼睛的那点不适。

    如某某商号开业,某某纱厂招工,哪个员外后院红杏出墙之类的风流韵事自然被陆文青略过不管。

    很快陆文青便在中央日报上找到了自己要找的消息。

    《张逆伏法--公审大会宣判!》

    陆文青眉毛拱起,拿起报纸仔细看了看,报纸的的日期标注了是2月10日。

    《中央日报》的文章自然是旗帜鲜明,单单是标题的那一个逆字便点出了全文的主要精神。全文笔锋如刀,杀气四溢,不过陆文青看着索然无味,只看了寥寥几行便放在一旁,随手拿起一份《大公报》。

    民国时期报纸版面多无定制,版面排制大多随兴而为,《大公报》文风偏左,其主笔也多为左派文人,只是《大公报》受制于格局所限,大量港岛杂事充斥其中,而讥讽时政之文只占据了一个小版面。

    陆文青看的十分专注,渐渐不觉日头偏西。

    “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个大民国,西安事变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日本人在华北磨刀霍霍,却依旧闹腾个不停。。中央骂地方,地方骂中央。完全是一盘散沙。”

    将大正收拢来的所有报纸看完,陆文青对目前国内的局势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满是失望。

    宣传口径历来是政治变动的风向标,从报纸上的报道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目前主要的精力还放在拆散东北军,对抗战即将到来几乎没有任何预见性。

    “双十二事件”已经过去两个月,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然后甩下一干文武大臣回了溪口老家养伤,把自己用领袖人格作出的担保忘的一干二净。

    张学良被囚南京,王以哲患病不出,何柱国影响有限,于学忠摇摆不定,东北军一时之间群龙无首,加上各方势力拉拢分化不断,刚刚平静下来西安顿时暗流急涌。

    一周以前,王以哲身中九枪惨死家中,何柱国逃到杨虎城处方才保住一命。危机关头还在西安的周恩来果断采取措施,下令将凶手逐出西安,才险之又险的让东北军避免了一场内部大屠杀的惨事。

    王以哲之死意味着东北军在张学良被囚后失去了最后一个能够掌控东北军的人,剩下不论何柱国还是于学忠,都无法再将东北军凝聚成应整体,同时也意味着红军、杨虎城、东北军形成的三位一体局面宣告瓦解。

    最多再过一个月,内外交困,山穷水尽的东北军即将接受国民政府的条件,陆续调离陕甘,分别开往豫南,皖北,苏北等地。然后接下来,势单力薄的杨虎城独力难支之下,也只能被逼交出军权出国。

    这时候的延安只怕是正焦头烂额。民国二十五年东征虽然胜利,却也把数万中央军引到了山西,阎锡山损兵折将无数,还不得不放中央军入晋,因此对延安恨之入骨,黄河沿岸关卡无数,一颗子弹一粒米也不允许过河。

    陕北贫瘠,光靠根据地根本满足不了数万红军的需要。所以在三大主力会师之后仅仅数月,便迫不及待的进行了西征,但没想到遭遇了失败。

    西征惨败,红军损失的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