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团聚 (第2/3页)
饱和。
这次陆文青猜的没错,欧洲交通发达,适合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牵引式榴弹炮、山野炮机动,德国现在正在大量列装100毫米以上的重炮,100毫米以下的火炮只保留山炮和野炮,其余的正在大规模的淘汰换装。
“父亲,我这次在济南遇到了一些青年学生在为抗日募捐,觉得有些奇怪。”陆文青有些犹豫着开口,将自己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陆守荣听得很仔细,听完之后略有沉默。
“为了坚定韩复渠抗日决心,何思源还真是费尽心思。”陆守荣长叹口气,开口说道。韩复渠和日本人是有联系的,这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他能够在没有国府支持的情况下将盘踞胶东多年的刘珍年驱逐出境,其中很多事情中都有日本人的身影显露。
一二九运动后,韩复渠被迫放弃了联日以图自保的想法,也发表了一些抗日的口号和言论,表面文章做的花团锦簇,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抗日举措,绥远抗战中国民政府考虑宋哲元对中央军有戒心,曾考虑让同为西北军一脉让韩复渠以两师兵力前出至静海为宋哲元做预备队,但被韩复渠以粮弹两缺为由拒绝。只是调了二十师两个旅在鲁北和津浦路北段布防。
说起来,韩复渠仅有的拿的出手的抗日举措只有两样,一是何思源以教育厅厅长身份组织的学生抗日运动,但这项运动开展的不是很好,主要是没有像学联那样的能够领导学生运动的组织。济南地下党在陈调元和韩复渠时期多次被破获,力量受到很大损失,对于学生运动的领导有心无力,蓝衣社本想领导学生运动,但蒋孝先在北平对学生毫不留情的开枪让蓝衣社在学生中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最后是一些政治倾向于国民政府的学生团体在学生运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他们既不敢批评韩复渠,又不愿批评国民政府,还不能批评被捧为华北抗日领袖的宋哲元,像极了个夹在中间受气的小媳妇儿,提出的口号和批评不疼不痒,没有什么感染力,学生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运动开展的不温不火,让何思源很失望。
除了学生运动,还有一样举措是在允许各地自行组建民团,这可以方便战时主力部队能够及时补充兵源,可这条举措到底是针对谁的估计只有韩复渠自己心里清楚,因此也算不上什么出色的抗日举动。
何思源对济南学生运动十分失望,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了北平南下的学生团体身上,亲自出面为他们安排住宿,有时候还亲自上台演讲,意图在济南营造出和北平相似的抗日氛围,以民意逼迫韩复渠坚定抗日决心。
所以才有了陆文青看到的巡警在一旁为学生集会保驾护航的一幕。
这其中的内情很多,陆守荣也是因为和何思源有些交情才知道的这些,给陆文青解释完足足用了快十分钟。说完之后陆守荣面有得色的看着陷入沉思的儿子,刚想端起茶杯滋润下干渴的嗓子,手却伸了个空。
陆文青把老爹面前的茶水倒掉,给他用凉白开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