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爱得深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爱得深沉 (第2/3页)

时候乔峰也不过刚出生.

    香港遭遇百年大旱,飞机撒干冰造雨,没用,信众开祈雨法会,没效,想着挖地凿井,出来的不是水,是泥浆.

    港英当局严厉“制水”(粤语:限时供水),每天供水4小时.(周星弛电影功夫里酱爆洗头停水就是讲的这个梗.)

    白天,香港人不是在取水的路上,就是排在取水的队伍里.

    当时一份叉烧饭5分钱,一桶水却要5块钱.

    为了保证能喝水、洗澡、洗衣,一家人经常轮流停工停学.

    在用水量大的建筑业,有些地盘不得不用海水来混凝沙石,这就是60年代独有的“咸水楼”,危害楼房质量安全,影响至今.

    制水是一代香港人的噩梦,没有水,近乎绝望.

    当时香港人夏天洗澡,甚至一盆水全家轮着用.

    香港水荒不是一朝一夕只是1962年的大旱,逼着英国人把民生放在政治之上,找北边的广省商量供水的事情.

    香港商会和港九公会等各界纷纷写信,请求北平方面伸出援手,给香港同胞供水.

    供水,还是不供?

    这是个政治问题.

    当时中苏关系也在恶化,中国处在内外交困的时间,但都不愿意放弃香港同胞.

    1963年底,时任周总理亲自批示:“各地凡有可能,对港澳供应都要负担一些.”

    于是,国家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修建和全部工程费用,约合人民币3584万元.

    那是六十年代的三千五百多万,国家内外交困,刚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三千五百多万是让一个国家都伤筋动骨的数额.

    但是,为了同胞有水喝,国家跨越意识形态的阻隔,克服经济财政上的困难,东深工程正式拍板.

    这个供水工程的重点,是在东莞桥头镇的东江边取水,通过人工河道和抽水站,让河水抬高46米,再改向倒流到深圳水库,最后输送到香港.

    整个工程相当于建一座大滑梯,高差四五十米,跨度83公里,规模浩大.

    英国水利专家曾到沿线勘探,撂下过狠话:工程完工至少要三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