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传说有天书 (第2/3页)
觉才是。毕竟,人心难测啊,须得防着那些心怀叵测之人以罪名相加。”
朱高煦等人低头应下。
过得半个时辰,道衍进府。朱棣将先帝遗诏相关事宜道出,问道:“太师以为眼下我宜进京否?”
道衍沉思片刻,道:“不可。”
朱棣道:“还望太师明言。”
道衍说道:“先帝之意昭然,无非是确保新皇登位。殿下进京固然是想尽孝道,却违了诏。此其一也。其二,新皇对诸王早有防犯之心,此时若是违诏进京,更会令其生疑,当防疑而生变啊。”
朱棣长叹不息。
道衍呵呵一笑,道:“殿下虽不宜亲至,却也有变通之法,可令世子与郡王殿下至京师,代为尽孝。”
朱棣沉默良久,道:“如此也好。”
道衍点点头,又道:“若不出意外,周、代、岷、齐等王定会遣人来燕王府问策,不知殿下准备如何回复?”
朱棣思忖半晌,说道:“依诏临国中,毋至京师。”
…………
七月,京师。
城门口贴着一张榜文,围众面色兴奋而神往,议论纷叠。不远处有一位身着蔚蓝长衫的男子静立如寂,左臂微曲贴于后背,右拳虚握倚于腰前,身形如铁枪一般笔挺。
正是第五安。
海门血战那夜,第五安忽地记着有靖难之役这回事,顿时乱了分寸。既不愿看到更多的军卒丧命,更不愿再有人像父亲苏郁当年那样被勾了军,再让世间多出无数像自己这般无父无母的孤儿来。
然则,第五安清楚而无奈地发现,自己甚事也做不了!不说将那般自己都觉得荒谬的后世之事说出来无人相信,便是向谁去说也没有个准数。
知道会有什么结局却不能改变,只能眼睁睁地任着其发生,这让第五安愁苦不已。
其时,第五安又因酒后道出王气在燕的话来,心中颇有些懊恼和后怕,是以不顾古醉、张信等人的诧异和挽留,决然离去。
漫无目的行得数日,第五安没有想着解决愁苦的办法,却再度从记忆中冒出一个更为愁苦事来。
关于道衍的事。
后世记忆中,道衍和尚近似于妖僧,在朱棣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甚至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今世认知里的道衍却是与记忆中的形象大大不符,且又与自己……
念着此事,第五安决定直抵北平去见道衍,一则需要笃定一下道衍的为人,二则道衍善谋,或许他会有办法帮助自己解决愁苦。
可仅仅行得一日,第五安眼前就总是出现那张苍白的脸、鲜红的血,心中极是不安;几经细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