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亦非是胡言 (第2/3页)
李景隆道:“不算甚贵重之物,却定会让周王大开眼界,请周王上前瞧瞧。”
朱橚见李景隆说得奇怪,亦便起身上前。刚至木箱前,却见木箱忽地自行打开,紧接着寒风扑面,两把明晃晃的长刀已低于颈上。
眼角余光所至,十个木箱纷纷掀盖,从每个木箱里面都跃出两名手持长刀的军卒。两名军卒如法炮制将长刀架于朱有炖颈上,其余人等则封住厅中要道。
朱橚大惊,颤声道:“国公此欲何为?”
李景隆面色一沉,厉声道:“朱橚听旨……”
…………
建文元年,正月。
马和忍不住勒住马首,回头看了看白雪覆盖的庆寿寺,心道:“跟随师父这么多年,今日才知道宗门竟是如此古怪!”
马和自幼便在燕王府内执事,对武林中事知之甚少自是正常,但对自己宗门亦是如此,则只能说明宗门的确古怪。
其他不说,仅是身为道士的师祖令师父拜入佛门,这便是其他宗门绝对不会做出的古怪事情。
再有不得不说者,宗门每代只收三名弟子,每名弟子又仅能收一名徒弟的规矩,亦是极为古怪。
但最让马和不能接受的古怪则是宗门同辈弟子之间的排序,不是入宗门早便是大弟子,亦不是年龄大便是师兄,而是大师父的亲传弟子当然就是大弟子,二师父的亲传弟子天生就是二弟子。
而自己的师父是三师父,自己便永远只能是小师弟。
马和策马缓行,忽地想着前些日百岁高龄的师祖向那位五十多岁的大师祖行礼时一脸谦恭的神色,觉得自己这个小师弟也不算甚尴尬事,毕竟,现在同辈中的两位师兄在哪里都还不知道。
马和忍不住笑了,抛弃这般杂想,喝马疾驰,渐渐远离庆寿寺。
庆寿寺在纷飞大雪中矗立若静,寺内主持禅房中盘坐着一僧一道。
僧是庆寿寺主持道衍和尚,道则是长须如雪、仙风道骨的道士席应真,分别是马和的师父和师祖。
道衍微笑道:“弟子谨记师父之令,终身不得从仕为官。”
席应真亦自微笑,道:“为师却是为你好。”
道衍说道:“弟子明白,更是感激师父体量,容许弟子置身俗事。”
席应真道:“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此谓善也。你替燕王谋划出策,意在报恩,于佛于道,均有理可通。”
道衍再谢。
值此,有僧报高阳郡王至。道衍略略思量,心中了然。当下辞席应真而出,与朱高煦出寺,缓行在雪地间。
朱高煦忽道:“袁珙大师可是太师好友?”
道衍:“何以此问?”
朱高煦笑道:“昨日在北平城中瞧着一位相士,颇有不凡气度。我令人探访,知其竟是太师好友,是以想请太师相助。”
道衍沉思片刻,道:“可是为周王之事?”
朱高煦正色道:“正是!周王已废,诸王见危。我想趁早做些准备,可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