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应国公 (第2/3页)
血燕窝或猴头而略有微词。但如今有了花草赏玩或鸟雀猫兽的逗弄,便没有心思来追究这些。
这些都是柳安然的功。
偏偏四月春末了,天气短旱几日,南边应天时有了乱事。安南都护府下所辖的洞民聚近万人,趁夜用镰刀割了二千多府兵的脖子,开了谷仓抢夺一空。柳都护上了急奏,一壁镇压暴乱,一壁重填粮仓,分身无暇故向朝廷请援。
“万人?”枕春坐在八重黑龙下,手指捻着奉先儿软热的耳朵,“怎么会有如此势大的暴乱?”
小喜子佝着身子,眼睛望着鞋面,低声回道:“只因天灾,并非**。奴才探听不实,只知道是干旱的缘故。安南都护府下头的府兵约也不过万人的,故而请陛下派援。”
“哥哥……”枕春眼睑一垂,“雁门关无事罢?”
“无事。北边若不大雪封山,大多不出乱事的,小主放心。只是……”小喜子想了想,还是道,“南边那里,陛下不准备动府兵,故而想遣派五路武将王侯率藩兵前去南疆增援。”
“哪五路?”枕春撑了撑身,手上略是用了力,掐得奉先哼哧一声,小爪子将枕春的手推开去。
“就近调动了三位南边的蜀王、益川侯、仪陇侯,遥调了广平侯与您的外祖家阳陵侯。”
这等暴乱之事最最折损元气,挫伤蜀王的锐气也算是慕北易刻意为之。枕春的外祖父阳陵侯是一位悍将,战功赫赫,遥调平叛情有可原。广平侯府孟家么……枕春问道:“咱们陛下多思,怎会刻意遥调京中军侯去南疆平反……这于常理不合。你可知广平侯府率军多少?”
“广平侯府是世袭,家世渊源深长为五王侯之最,本便有二万四千人的。据说这一回,只带了四千精兵南下,五位王侯齐聚,想来轻而易举便能扫平反乱。陛下遥调广平侯府,大抵是为了增加援兵数量?”小喜子略赧,“奴才不懂这个,小主这么问可是有什么缘由?”
南方洞民叛乱虽然人数庞大,但那使镰刀锄头的悍民,岂可与训练有素的府兵抗衡?平息叛乱不过是时间问题。柳大都护政绩卓著,管理安南都护府的驻兵亦是熟练的,便是在镇压暴乱的同时重填粮仓,也不至于分身无暇。柳大都护向朝廷请援,莫不是为了保存都护府的兵力,减少他自己的损失。
枕春忽然想起那日论膳房用度的时候,慕北易说他要养新的兵马。
那么如今的五路王侯,不过是被慕北易挑选出来承受平乱损失的马前卒?
还是,此事本就是柳大都护与慕北易商榷之后的决定?
倘若如此……柳安然这些年在后宫位份的一路通途,是否慕北易早就许诺给柳大都护的筹码?
那慕北易先前说要养的新兵马,究竟在何处?
枕春愈想愈觉得有些乱,一时理不出头绪来。她只觉得此事蹊跷,心中担心祖父遭难,便叫玉兰过来:“你去晗芳殿问问熙昭仪……就说此次安南都护府受乱,我十分牵挂她,问她可有空一叙。”
玉兰去了,没得一个时辰便回来,却回道:“熙昭仪说前朝之事她不大清楚。因忙着摄理后宫之事,便不来了。”
枕春失望地颓颓坐在小案边,更是嗅出此事诡谲的意思来。
直到天气热起来,瑶庭湖里的荷绽出弯弯曲曲的角来,才收到了母亲涂氏的家书。
事情和枕春所猜测的略有所似,却截然不同。
安南都护府下的洞民之乱已然平息,枕春的外祖父阳陵侯爷得了最小的功勋,折损不过百人。
枕春长舒一口气,到底姜还是老的辣。外祖父做了几十年的将军了,岂能不明白这些道理。
再翻一页,又见蜀王慕永钺折了两千余人,身受两箭。虽没伤着心脉,却是重伤卧床不起,不休息数月怕是好不全的。
又说广平侯世子与老广平侯父子上阵,二人雨天入山绞反,遇上山洪暴发,死于山崖之下。
慕北易失二位忠正贤臣,伤心不已,在乾曦宫闭门三日。广平侯与世子皆死,由嫡次子孟二公子袭爵,妻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