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蒸包子 (第2/3页)
婆婆也没闲着,开始从房檐后头(屋后的房檐超出土墙很长一节,就用来堆柴)一趟一趟地往灶房里抱柴,抱的是棒棒柴(就是树木的粗枝干,砍成一节一节的),又从厅房里抱一些大柴,是冬天的时候放的树,把树干劈成方便塞进锅孔的大小,风干后堆在厅房里的,这种柴耐烧。
待面揣好,馅儿味调美,柴抱够后,婆婆洗净手。
妈妈揣面并把面团揪成一小团一小团的面团,爷爷手拿擀面杖擀包子皮,婆婆则包包子,因着下午蒸包子两小只都没午睡,此时正踩着椅子,趴在案板边瞅着大人忙活。
因为包包子要比擀皮儿和揪面团面慢,爷爷和妈妈就时不时地停下来包包子,防止面片叠一块儿久了粘在一起。
左手几转几转,右手几捏几捏,一个漂亮的包子就诞生了。
大概一个小时后,包子包的差不多了,爷爷就让婆婆开始烧锅。
在里面的那个大锅里加了满满一大锅水,然后又把蒸笼坎上,刚刚好。蒸笼还是上午婆婆找出来洗干净晾晒好的。
把锅烧起,架上大柴,不一会就水开了,锅里冒起了水汽。
把洗干净的芭蕉叶找出来,铺在蒸笼上,再放包子,这是为了防止包子跟蒸笼粘在一起。小溪家屋后有好几簇高高大大的芭蕉树,每次蒸包子都是用的芭蕉叶,很是有一股子清香。
有了包子怎么可能少的了馒头呐。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包子放进蒸笼里,婆婆看着火,爷爷和妈妈开始将剩下的面团重新揣过,又再揪成小面团,不过这个面团比包子的面团大多了。
小溪他们这儿的馒头,习惯的都包成圆的。两只手掌合拢向上呈开口状,扒着与案板接触的下方,两只手一撮一转,一会儿一个圆溜溜白胖胖的馒头就出来了。
把馒头放进蒸笼,加大柴,蒸至二十来分钟,蒸笼里就穿出一阵阵的肉香味。
爷爷一句“好了”,小溪和陈玉彬就把碗准备好了。
揭开蒸笼,给小溪和陈玉彬一人夹了一个包子在碗里后,婆婆退了火,爷爷把蒸笼一层一层地摊在案板上凉着,大家这才开始吃。
陈玉彬看看插在筷子上的包子,不解地说:“明明是白的呀,怎么这么黑?”然后狠狠地咬上一口。
因着用的面粉是自家的,没有漂白过,所以蒸的馒头包子都没有外面卖的白,但麦香味要比外面卖的浓烈。
小溪还想吃馒头,就把包子分了一半给妈妈,然后吃了一个馒头。
因为馒头的面团在刚开始揣的时候,没有加糖,所以馒头刚入口味道淡淡的,然后经过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浓烈的麦香味席卷味蕾,然后整个口腔都充满了甜香味。
吃完一个包子的陈玉彬,看见姐姐在吃馒头,偷偷地咽了咽口水,他也想吃呀!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暗自决定着,晚上一定要多吃个馒头,把这一个补回来。
待几人吃饱后,把蒸笼继续放在案板上凉着,大家都回屋去补午觉了。
大概一个小时后,大人们就起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