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明代的“劳斯莱斯” (第2/3页)
标准改建,那么四轮马车可以一展拳脚的范围就更大了。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朱琳渼自小便听在耳中,便捷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支点,他对这方面绝对是不吝投入。
等云南那边的木轨道交通投入使用之后,其他地方也会跟进建设,这东西几乎就是十七世纪的“铁路网”一般。他此时费心试制四轮马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可以在此基础上改造成木轨道专用马车。
可以想见,若干年后,大明土地上“铁路”加“高速公路”遍布,不论是工业、商业的发展,还是兵力及后勤调动,甚至通讯、旅游等方面,都将会受益于此而变得十分便利。
朱琳渼正叮嘱了工匠如何将减震簧安装在车架上,便有亲兵来报,“禀大人,赣州军器局的工匠现已入城。”
“总算到了。”朱琳渼现出轻松的笑意,“让他们安顿一下,便来这里一起造马车吧,图样早就给他们备好了。制造过程中正好能给这里的工匠们展示一下工艺标准化。”
南京军器局规模虽大,但仍是旧式手工作坊的模式,与大明的“先进生产力”显得格格不入。朱琳渼考虑赣州那边往后应该没什么军事压力了,便干脆将赣州军器局的技术骨干都调来南京。
以南京军器局连绵近四里的工棚和超过三千名的工匠,一旦完成工艺标准化改造,必能爆发出恐怖的产能,差不多他一家就能担起明军七成的武器制造工作。
待传令的士兵离去,石霖又端了茶过来,“大人,休息一下吧。这已到了晌午,您看是否先返回府衙用午膳?下午还要赶去船厂那边……”
“回应天府衙?”朱琳渼皱了皱眉,府衙在军器局南边,龙江船厂在北面,一来一回太浪费时间了。
这下午可不止船厂复建一事,还有南京格致学府奠基等不少事情。如今南京新复,百废待兴,朝臣们却还都在福京,朱琳渼近来忙得恨不得一天掰八瓣用,当下摆手道:“不回去了。诶,那个阅江阁不就在船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