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羡慕嫉妒恨(感谢花香从容干掉玛丽苏的打赏) (第2/3页)
滚边。
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
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慈禧太后有一张照片:扮成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旁边李莲英太监扮成童子。
这张照片里面慈禧太后穿了一件旗袍,镶滚嵌烫绣贴盘钉样样俱全,可以说是集旗袍工艺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
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加上西洋文化的影响,旗袍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合身了。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长加长,两边叉开升高,腰身紧绷,显示女性的曲线美。
四十年代,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袖长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没有袖子,外形如流线型。
旗袍的鼎盛期是二十年代末,宋庆龄穿着碎花型的棉袍出现在阅兵观礼台上,而上海广告画上的女子,也开始了连身旗袍的妙曼风姿。
于是,名媛名太纷纷效仿,开始穿着旗袍出入社交场合。
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将西式服装的贴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宽松旗袍上,于是旗袍有了曲线。穿上它如体态如柳,摇曳生姿。
到了三十年代,旗袍有了衣缘上的细细花边,也有了开叉。
但上海的名媛名太毕竟是有身份的,是需要端庄的,于是开叉只到膝盖处,袍身长及地面,行步间微露皮鞋的尖头和细高跟,于是那种妖娆那种微含的性感尽现其中。
再后来,由于时局的不稳,再没了那种如风扶细柳的心情心境,于是旗袍的摆线又上提。
而宽袍大袖,也不再适合要做事的女人,于是衣袖也变得纤细合体。
旗袍变得贴身精炼,而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