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7章 取长补短(感谢树涞的打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17章 取长补短(感谢树涞的打赏) (第3/3页)

翻译出来的他也总是记不住意思。

    在这方面,他很佩服大哥,那些文言文诗词歌赋的,大哥一拿到手看看就明白了,而且不用老师翻译过来就懂得意思了。

    “我们这方面需要学习的很多。像西方的军事理论知识就比较详尽,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西方在军事动员学的发展结合了战争史后,发现从古至今随着技术发展,国家参与战争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尤其是社会管理、铁路运输、兵站、士官职业化、预备役等技术和措施的实施,使得近现代国家在全面战争中能动用的军队/平民比例越来越大。

    古代战争中,并不存在如二战那样广泛动员平民进入军队并快速训练后上战场的情况,所依赖的都是常备军队。

    同时,铁路公路提供了兵力和物资高效集结的渠道,使得过去卡住古代军队喉咙的后勤问题得以解决。

    在古代通讯技术和军事训练指挥技术限制下,别说几十万大军,仅仅是10万人的军队就能接近指挥瘫痪,距离过远以及战术难以匹配使得这么多人根本发挥不出战斗力,反而格外增加了后勤压力和士气风险。

    职业化士官们则提供了大兵力协同的可能性。古代的军事训练往往依赖将领个人,阵法号令皆不相同,比如戚继光所练戚家军,其运用阵法其他明军就不懂得。

    这样当你天南海北的军队集合到一起时,也难以有效的协同作战,只能一盘散沙,凑不出有效战斗力。

    是以优秀的古代将领绝不会干这种事情,具有决定性的古代大战役中,许多古代优秀将领们也不会使用大量兵力,往往最多只带数万人。

    近代各国都定立了自己统一的标准化军训操典,并以这些操典在军队和军校培训士官,而士官们则负责训练新兵,于是无论哪里的士兵都能接受完全一样的训练,这样当他们集合起来后,也能互相配合作战。

    这也是拉练的积极意义。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很重要的。达到配合默契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