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家具当劈柴(五更) (第2/3页)
那妇女说的挺自豪。
悠悠想起一路上遍地种植的棉花,省里应该是为了利用当地的棉花优势,才在这里建的厂子。
同时,也对平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来,论起实力来,平城真的不比临水差。
“那我尽量的早来,放心吧,我来了就找你。”姥姥不确定的回答。
“好吧,嫂子,您可别把俺忘了。”
姥姥带着悠悠继续逛街,悠悠提出去这里的废品收购站看看。姥姥找人打听了一下,竟然在原来的文物馆,也就是老官衙内。
看来,各地都将老官衙改文物馆,期间砸”四旧”,大部分文物馆解体,可改成废品收购站真是令人无语。
娘俩到了那里,才知道也算是合适。这里地方大,主要是院子大。宽敞的大院得有几十亩,里面的建筑也都高大宽敞,没有机关在这里办公,做收购站也算是废物利用。
原来的大门已经改建,门厅扒了,台阶也平了,大门倒还是原来的木门,高大宽厚,油漆剥落,倒是和废品挺配。
从敞开的大门向里看去,院子里堆着高大的废品堆,有的盖着帆布棚,有的就在堆着,按废品的种类离得都挺远,反正院子大,有的是地方。
卖废品的不多,看着是串乡村的货郎,和里面的工作人员熟悉的样子,热络的唠着磕。
悠悠故伎重演,从空间里拿出一些废铜,放到车座上。姥姥推着进了大门,问看门的工作人员:“同志,俺卖废铜,去那里?”
“直走,右边的大殿。”那人用手指着路。
“谢谢您。”姥姥按他指引的方向走,到了右大殿,殿前的偏房外搭了个棚子,下面摆着办公桌和磅,两个工作人员坐着拉呱。
他们看了袋子里的废铜,问:“你哪来的这么多废铜?”
“俺在家开了个代销点,慢慢的收上来的。”姥姥回答。他们听后,态度立马改变,亲近了好多,可能觉得算是同行吧。
过称后,对姥姥说:“老同志,你自己进去倒吧,往上倒点,别撒一地。”
姥姥提着袋子往里走,悠悠赶紧跟上去。宽敞的大殿内,左面堆着废铜,右面堆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