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1章 制作粉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61章 制作粉条 (第2/3页)

断,换上别的盛水的盆子,再把这些粉条转入不远处,那两口盛满凉水的大缸里。

    由那两口缸边各有一个人,他们把盆子里的粉条整理得基本整齐后,按照一定的长度断开,穿在一个细棍子上。

    然后就放入冷水缸降温,中间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

    才小心翼翼地捧着细棍,慢慢地挂在一旁早已搭好的架子上,随着温度的降低,晾挂的粉条慢慢的冻在一起。

    有两位妇女,把已经冻起来的粉条依次摘下来,放在编织袋上,用棒槌轻轻的捶打,粘在一起的粉条被捶开,松散后再挂到木架上。

    看到这里,悠悠才明白,传统的手工漏粉,为什么必须在“入九”(进入三九天)以后制作,因为这个时候,才能上冻。

    上冻的作用,基本就是定型。出锅的粉条如果不冻住的话,湿粉条长时间悬挂,会因不能承受其重量而断落。

    智茹的姥爷指挥着人制作粉团,这才是制作粉条的关键技术。

    第一道工序是制芡糊,取少量精制的红薯淀粉,用温开水调成白色乳液状。

    然后一边将沸水冲入淀粉乳中,边掺水边搅拌,调成面糊,要求无粉疙瘩、不粘手、能拉丝的软粉团。

    一边用搅拌工具朝一个方向不停地快速搅拌,使淀粉乳变成透明、粘稠的粉芡,成熟度达**成即可。

    第二道工序是点浆水,就是在一只较大的粗瓷盆,撒上一大把明矾,倒入开水,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加入明矾后,入锅的粉条才不至于沉入锅底,便于打捞。

    把“糊子”从壶嘴成线状慢慢倒入容器内,同时伴以不停的搅动,使其均匀,也为了降温。

    第三道工序是蹿面子,待上面的浆水温度降至不烫手时,大批量的粉子就可以倒入了。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这时候需要五个男子汉同时挽起袖子,围着大盆用胳膊在里面不停地蠕动,以使粉子能充分的搅拌均匀。

    开始粉子是黏黏的,黏在每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