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根源 (第2/3页)
年摔多少架飞机死多少人,海军自主建造舰船如何一拖再拖,造好的舰船尚未出坞便翻沉等等事例,就可以看出部分了。
当然,现如今被印度CEO坑的英美各大公司实际上也并不怎么无辜;CEO全称是ChiefExecutiveOfficer,中文名称是“首席执行官”,从名字上也能看出点道道来了,一家公司,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由CEO决定的,而是由董事会决定的,CEO是负责执行董事会决议的。
也就是说CEO能决定的,只是董事会明确要做的事怎么个做法,和找什么人配置多少资源做这几个方面;CEO带领的就是执行机构,CEO的决策权体现在执行既定战略时对战略目标的分解实施与实施战略目标的资源分配上。
对于上市公司的CEO来说,主要对股东权益负责,也就是平时被媒体聚光灯所关注的公司市值和股票价格;而衡量一个CEO好坏的标准,是其交出的公司财报,是否符合股东与资本市场也就是华尔街的预期。
打个比方,古代君王要打仗,就要找一个将军挂帅,授以虎符,去领兵打仗。
但具体这仗要怎么打,用什么兵种打,如何排兵布阵,那得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临场决定,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里面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君王对将帅的信任,没有哪个君王会把虎符给到自己不信任的将军手中。
企业中的CEO的人选也是一个道理,谁坐这个位置,必须要得到股东与资本市场的认可与信任,而借助公司族群数量优势善于自我营销且号称与盎格鲁撒克逊同宗同源的婆罗门与刹帝利们,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而欧美的主流观念中,仍残留着相当大的冷战思维,所以即便是具备同样管理能力的国人和印度人,在欧美企业中晋升到高层的机会,从一开始就是不均等的,忽略这些关键因素去谈印度人的管理能力,是没多大实际意义的。
抛开印度人做CEO的群体不说,其实现在绝大多数欧美跨国企业的CEO们,其专长也大多是迎合股东与资本市场,而非公司业务管理。
印度高管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印度有好几亿廉价的(部分会说英语的)受过基本教育的,听话的办公室劳动力,这不是谁多精明的问题,这是个产业链。
印度高管们一般的搞法就是,几个人进了公司,大家公认一个人比较厉害,就把这个人拱起来当经理,然后互相拉帮,面试的时候坑其他民族,然后用私人关系找他们能招来的最厉害的印度人。
再之后人多了再供起来一个当总监,总监就比较有权利了,就开始着手弄一个团队在印度分公司,把活一点点分配到印度去。
印度分公司用北美一个人的钱,就能雇佣五六个印度人,这些人平均每个月给北美办公室投送几百份简历,希望可以移民到美国。
然后他们挑这些简历里面最好的5%招到美国来,虽然普通的印度人实在素质非常差,但是这些人在印度就属于一个团队,内部的东西已经有三五年经验,却只是应征基本的职位,而且录取的本就是最好的那几个,再加上印度人排队等绿卡需要几十上百年,所以基本不可能跳槽。
这种技术上是老员工,薪水要求低于新员工,天资上百里挑一(尽管这一百人整体很挫),还不会跳槽的奴隶工,公司当然愿意要。
而这帮被招来的印度人,也对找他们来的印度经理感激涕零,直接成为嫡系,如此这般,时间久了公司的核心位置就布满了印度人,这些人几十年如一日,终于把他们帮会的老大送上了各大IT公司,譬如微软的总裁宝座。
白人不瞎,等公司印度人这种玩法当然不是看不出来,但是压缩用人成本对企业是有益处的,所以资本主导的美国社会对这个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凡事都是胜极而衰,北美现在缺乏高薪职位,本来被认为不Cool的STEM工程师职位现在也成了香饽饽。
而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