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九十章 中关村第一人(日更一万二,求订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八百九十章 中关村第一人(日更一万二,求订阅!~) (第3/3页)

  “国内新兴的版权收购,后期还会涉及到电视剧,电影的投资与拍摄。”荣乐讲道。

    对于荣乐的提议,马韦都是非常开心的,如果只是马韦都自己的话,他是没有这个能力成立文化公司,毕竟现如今国内的形势如此,如果有了荣乐的身份,那就简单的多了。

    马韦都是没有理由,不同意的,此时的马韦都还没有被人缠着问:您帮我看看这件古董是不是真的?

    在前两年马韦都虽然帮着荣乐收了不少的古董,也挣了一些钱,同时对古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更多的马韦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上京最后一批的顽主,对任何的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这间文化公司叫什么名字呢?”马韦都问道。

    “就叫海马文化吧!”荣乐笑道。

    在后来国内的文化娱乐编年体中,1984年也被称为了华夏文化娱乐的元年!

    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又有不少的朋友知道了荣乐来到上京的消息,纷纷来到了荣府,与荣乐见面。

    不过这一切都不是荣乐留在上京的主要原因,荣乐留在上京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初荣乐在国内投资的时候,引起香江大面积的诋毁的时候,国内看到荣乐当时的情况,决定补偿荣乐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好事,荣乐自然是不会放弃了,所以他这次找到了上京魏副市,提出了想要在中关村买地,买楼的事情。

    在1980年的时候,中关村还没有成为华夏的硅谷,那个时候,上京的海淀区汇集了30所高校,130多家科研院所,人才密集度不逊于硅谷,后来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淳先在当时喊出了要创建一家硅谷公司,这在当时是一个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的事情。

    随后陈淳先又提出了更加疯狂的‘二不四自’的原则,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是后世无数中关村效仿的样板,但是在当时却是胆大包天的行为,所以当他的报告打上去以后,自然是石沉大海了!

    不过后来陈淳先迎来了一个很关键的人,赵琦秋,上京科协咨询部的负责人!

    在公司开不成的情况下,赵琦秋选择了曲线救国的行为,将公司改成了服务部,由科协出批文,出经费,再到公安局刻公章,银行开账户。

    1980年10月23日,陈淳先,纪师瀛等人,把物理所的一间废弃仓库收拾起来,成立了服务部,这一天也被后世称为中关村的公司诞生日!

    随后在大家的观望,迟疑,看笑话的情况下,陈淳先马不停蹄的跑到美利坚倒芯片,造了批核聚变电源开关,狠赚了3万元,同时他还办了培训班,向待业青年传授电子技术,成为了日后‘电子一条街’的‘黄埔军校’!

    然后陈淳先就出事了,在当时的环境下,陈淳先遭到了不少眼红人的非议与举报,于是陈淳先开始接受审查。

    当时服务部上百人见到这样的情况一哄而散,只剩下了纪师瀛几个铁杆在硬撑。

    最后还是赵琦秋为他多方周旋,在1983年的时候陈淳先的事情直达天听,陈淳先的审查才被制止,同时服务部的做法也赢得了国府的赞赏和鼓励!

    停止审查的陈淳先并没有因此而胆怯,反而是让他的胆子更大了,随即创办了‘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以及下辖的‘华夏电器公司’,彻底冲破了这个时代的掣肘,成立了华夏第一家‘技工贸’企业!

    后来陈淳先更是先后创办了20多家公司,可惜在经历了项目失败,贸易纠纷,非法拘役等无数的磨难后,不但没有积累起财富,还因为下海失去了体制内福利待遇,晚景颇为凄凉!

    这便是中关村第一人与中关村起步的故事了,作为华夏的硅谷,荣乐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一些与另一个时空一些不一样的故事!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