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六章 量身定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零六章 量身定做 (第1/3页)

在李飞阳的前世,卷席筒是HN的一个剧种,也叫做曲剧,后来不知怎么的成了豫剧的一个分支了。

    卷席筒的唱腔和豫剧相差不大,语速相对较慢,是非常考验唱功的一个剧种。

    使得卷席筒的名扬天下的是一个叫做海连池的戏曲演员,他拿手的戏剧的名字就叫做卷席筒,其中里面的主角小仓娃这个名字,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已经活到了许多那个年代的人的心中,不比那个叫做唐城的七品芝麻官的名声小。

    本来曲剧是一个很小的剧种,但是在此人精湛的演出表演之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使得曲剧这个剧种被许多人记住。

    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本来知之者甚少,但是因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是一个天才,便使其发散出了极为耀目的光彩,使得闻名海内外。

    就好比是SD成武的民间小调包楞调,一开始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一个乡间小调。

    但是这个小调却是改变了一个人命运,改革开放之后,一个考试了好几次的女孩,去了好几家剧团都没有考上的姓彭的小女孩,最后为了出人头地,给自己找一条通往前方的路,她学习了包楞调。后来她唱出了水平,唱出了名气,一路唱着唱着,走出了自身所在的小县城,成了著名的歌唱演员,成了歌唱艺术家,最神奇的是,她后来竟然成了新时代的国母,她是建国以来,第二个搞舞台艺术出身的国母。第一个就是演员出身的开国之君的最后一任妻子。

    可以说,没有包楞调,就没有后来的著名的彭姓歌唱演员,也就没有后来的国母。

    包楞调成就了国母,后来国母自然也会成就包楞调。这就典型的物以人兴,人以物成。

    当然了,海连池没有国母的影响力,但是他的专业水准却是毋庸置疑的,HN曲剧就在他这个著名的戏曲《卷席筒》的播映之下被海内外的华人所知。

    到现在,李飞阳还清清楚楚的记得《卷席筒》里面的一段经典唱腔: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一路上我受尽饥饿熬煎,

    二解差好比那牛头马面,

    他和我一说话就把那脸翻。

    在路上我只把嫂嫂埋怨,

    为弟我起解时你在那边!

    小金哥和玉妮儿难得相见,

    叔侄们在不能一块去玩。

    再不能中岳庙里把戏看,

    再不能少林寺里看打拳。

    再不能摘酸枣把那嵩山上,

    再不能摸螃蟹到黑龙潭。

    。。。。。。。。。。。。

    自古以来,戏曲里面,很少有以丑角为主角的剧目,但是这部名叫《卷席筒》的折子戏,偏偏就是一部以丑角为主角的剧目。

    在李飞阳的记忆当中,以丑角为主的戏曲,一个是《七品芝麻官》,另一个就是《卷席筒》,至于豫剧《十八扯》什么的,论起名声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