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6捭阖(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6捭阖(四) (第2/3页)

益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用武力将群臣震慑的同时又让他们看到了一线机会——原来弘光朝廷的军头也不是不讲道理,到头来还是得仰仗南京官员办事。没人会主动往钉子上撞,尤其是南京百官,说到底拥立桂王争的只是“利益”二字,但性命攸关之际,孰轻孰重自有分晓,更不必提如今败局已定,再垂死挣扎,利益别想捞着,只怕最后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亏本买卖。

    大势所趋,加之钱谦益跳出来领头引导众情,南京百官认清形势,抵触情绪慢慢消减。自然而然,本就名重天下,又“临危救同志于水火”的钱谦益成了众望所归的首领。先是南京周边刘肇基、张天禄等部收到南京兵部的指示,解除了临战状态,以为南京即将遭受战火的惶惶人心逐渐安定,而后弘光朝廷对南京官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任免。

    首先毫无疑问,在南京对局势有着定海神针作用的钱谦益入阁,充首辅,任吏部尚书,进文渊阁。接下来,姜曰广入阁,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高弘图入阁,任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这三人皆为东林党人,本来在南京地位声望亦高。

    除此之外,诏凤阳总督马士英入南京,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身份为东阁大学士,入阁。此举是赵当世刻意为之,用以剥夺马士英在地方上的兵权。马士英本来在凤阳主要督刘良佐、牟文绶等军,但刘良佐不太听他的,实际上职权也有限。且刘良佐自打与左梦庚、方国安见面回到江北后,立刻写信给马士英假称接到了桂王,诱使马士英来军中并将他扣住了,所以马士英深陷泥沼,为了脱身,亦不得不来南京。

    阁臣还有两人。一人王应熊,以左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身份入阁;一人丁魁楚,以兵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身份入阁。

    王应熊博学多才又性格强横,颇受人敬畏。其人早在崇祯六年就因与周延儒、温体仁结党入阁,直到崇祯八年都在温体仁领导下的内阁做事,温体仁倒台后被连累回家赋闲。崇祯十五年,周延儒为首辅,又把他请入阁,但后来周延儒论罪,王应熊受到牵连,奉诏入朝对证,可还没到,北京就被顺军攻陷了。他随后返回老家,但在中途为赵当世延揽,转行南京。他虽在崇祯十六年冬天未能赶到北京,但论身份仍可视作北京旧官,任用他,也有着招揽北方旧官来南京的政治意义。顺带一提,目前与贵州总兵皮熊联军滋扰重庆府边境的播州镇守参将王祥是他的家仆出身。

    丁魁楚则是已故督师丁启睿和现在河南接受弘光朝差遣的参将丁启光的伯父,曾代傅宗龙总督蓟、辽、保定等地军务,但崇祯九年满洲兵入寇,他连连失地,被究失机之责遣戍,崇祯十一年释放回老家河南永城县。河南乱起,他与同为永城人的下野旧官练国事聚乡兵保境,时援剿总兵刘超叛乱,他两人参与了平叛,并随后‘进入马士英幕中参赞军务。和王应熊相似,起用丁魁楚是对广大在野废官抛出的橄榄枝。

    首届内阁六人,三人为东林党人,且首辅为东林党魁首,这是赵当世经过权衡后为了稳定东南军政做出的妥协。东南是东林党大本营,南京官员更是东林遍地,首届内阁东林过半是为表率,形势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内阁以下百官心神可安。但马士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