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乡试 (第2/3页)
,李夫人和小小一起乘坐县衙的马车赶往长安。
与此同时,江志轩和李钦等人,随着今年参加关内道乡试的近四千名士子,经过一些列繁琐而又严格的检查,终于进入乡试考场领到了考题!
拿过来细细一看,果然和李如松所说的没有什么区别:
前面几段多达千字的蒙题,分别摘自老子、庄子等名家言论。每一段中间,被人用白纸蒙住了一些重要的词汇,要求士子凭记忆将之填写完整,并且丝毫不差,说白了就是如今考试的填空题。
每一段的下面都有一大片空白的地方,则是要求士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其精意。这个没有固定的标准,完全是靠运气,为何?因为阅卷的考官对这些精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如果士子的理解和考官相合,那么成绩定然相当理想。反之,恭喜你,三年之后再来吧……
最后则是要求士子们自由发挥,这个考的就是文采。作诗作词随便你,但是限定了题材——松!
不像很多士子一样,拿到考题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挥笔疾书。江志轩将考题全部看过一遍之后,并没有急于答题。而是慢慢坐下来磨墨,脑子里则慢慢回忆着平时看的那些经文书籍。
李如松说过,如果一拿到考题就胡乱填写一气,由于紧张,往往会导致平时背得滚瓜烂熟的文章,临场时一点都写不出来。因此,拿到考题之后,应该先调整自己的状态,等紧张的情绪慢慢平复之后,才开始答题。
就这样一直过了近两个时辰,江志轩这才饱醮笔墨,慢慢的开始答题……
天色渐晚,不少考生已经点起了蜡烛继续答题。进入考场的时候,每个考生都可以领到两根蜡烛,以备夜里挑灯答题。江志轩却并没有如此,而是收起考题,在仅可半躺的考监内,盖着小小特地准备的厚实褥子,舒服的闭上眼休息起来。
此时,京兆府乡试主考官秦遗风,正好巡视考场路过他的考监!见此情形,不由微微颔首:不疾不徐,不骄不躁,胸有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