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八三章 战后算账 (第3/3页)
动长安的居民散播谣言,说李瑁有帝王之相。
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就在叛军败退的同一天,远在西北灵武的太子李亨得到郭子仪,李光弼等一干大将的拥护下,擅自继位为皇帝,改年乾元,尊奉李隆基为太上皇
这下不得了,刘得道不答应,全国人民也不答应了
李隆基丢弃京城自顾逃命,名声扫地,是该换皇帝了。不过李亨抢先继位了,却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甚至反对连连。谁叫他不留下来镇守京城,抵御叛军?
反观李瑁亲自坐镇,有时候还登上城墙帮忙板砖添油,亲临战场,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作秀,不过有这个心即可。
李瑁坐实了镇守长安之名,顽强的将叛军击退回去,在人民心中,李瑁才是真正的皇帝
这李亨太不厚道了,虽然你是太子,拥有优先的继承权,但是他也不想一想,长安是大唐的中枢,它一旦被叛军攻破了,你李亨当皇帝也只是个西北王而已,凭什么你来当皇帝?
总之,没有李瑁......和他英勇的部下们,比如神呼传神的刘得道,高仙芝,谭龙以及丐帮众兄弟们等等,没有他们,大唐江山早就跨了。
见到时机成熟了,刘得道开始大肆煽动长安的居民出来游行,坚决拥护李瑁为大唐新任皇帝。留守在长安的官员们迫于压力,只好跟着拥护李瑁继承大统。
在刘得道等人的授意下,礼部官员起草推举李瑁为皇帝。
李瑁再三推迟,最后经不住百官的推举,只好半推半就坐上了皇帝之位,改年号为新元,尊奉李隆基为太上皇。
一人得道,jī犬当然也要升天。李瑁继位的同时也不能望了功臣,他封高仙芝为护国大将军,忠勇候。封刘得道为大唐第一太保,表彰他力挽狂澜,挽救大唐江山社稷的功绩。同时加封为尚书令,平同士章,郑国侯刘得道一跃成为百官之首。丐帮也封为国家慈善机构,每年都得到十万贯钱的补助。
谭龙为征西大将军,孔胜为振东大将军等等……
这时候,天下间同时有了三个皇帝。一个在长安的皇帝,一个在西北的皇帝,一个老皇帝。到底谁是正统,众说纷纭,不过大多数人都支持李瑁。
被两个儿子强行推上了太上皇之位,这时候的李隆基到底有何感想,他此刻身在何处?
自从李隆基难逃之后,出了金城就没有任何消息了。
李瑁以迎接父皇的名义为由,派了大量的人手沿着李隆基南下的路途查坊。但是,刘得道隐隐约约的感觉到李瑁的心态有些变了。他现在当上皇帝了,该不会是想对自己的老子下手,把前妻抢回来吧?有点疯狂了,父子两轮流做皇帝,同时也轮流占有一个nv人?
对了,李隆基逃亡中到底有木有发生了兵变,如果真的发生兵变了,杨y环的处境如何了?
燕乘风他们应该是回来的时候了
.........................
[记住网址 . 三五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