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回:贪&爱 (第2/3页)
声、香、味、触,其核心是对愉悦的黏着。
也就是说,爱欲正是三毒之中,贪欲的一种体现。贪欲则更为广义,涵盖对一切存在的贪求,包括物质、精神,甚至「存在本身」的执着。在十二因缘中,对爱的渴求被视为轮回的根本动力,也是「苦」的直接因。
也就是说,它们均以「执着」为本质,属于「贪」的范畴;皆以「无明」为根源,导致众生陷入轮回。
听闻朋友的说法,我强撑着一把老骨头,按照我的理解展开了深入的探索。果然方向对了,效率便得以提升。我急于写下我心之所想,便不将原始资料再次展开。我发现,爱欲本义是「染色」,强调心被外境染着;贪欲本义是「焦渴」,比喻欲望如干渴者求水般无止境。
上座部佛教更强调贪欲作为轮回根源,即十二因缘中的第八支;大乘佛教则细分贪的类型,将爱欲视为感官贪,而贪欲上升为对「法」,也就是「现象」的执着。一切欲望的本质都是「苦」。无论是感官之爱还是广义贪求,皆源于「无明」导致的「我执」,是自我的幻觉。这种根本共性使二者在修行对治中被统摄于「断贪」的范畴。
简言之,爱欲与贪欲的混淆源于欲望本质的共性,但二者的差异在于执着对象与层次。欲界执感官,色界执清净,无色界执空寂。对治感官贪需修「不净观」或「离欲」;对治深层贪执需彻悟「无我」与「缘起」。
也就是说,行断、离、灭,并非层层递进的关系。那位老朋友从那个世界,传达给我的讯息过于有限,我今日方才明悟。至少,断与离并不需要讲求先后顺序。兴许,灭正是这二者的结合。行灭者,出于三界。这大胆的猜想,不禁让暮也感到一丝震撼。他甚至说,灭兴许是一种超越断与离的、比这二者更彻底的、智慧的直接作用。
「毕竟三界本质是众生不同层次的贪着。也许真正的解脱并非逃到某个更好的世界,而是连脱离三界的念头也放下。即心经所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他这样说。每一个字,我都记忆犹新。
如此一来,我们便破解了史料中留下的另一个难题。
根据可考证的文献记载,断除九种烦恼中贪之外之其余八结,或断除无明结是「断」之境界的方法。这样的说法亦是不矛盾的。我们一开始以为,这也存在某种断除的顺序。但按照这样的道理去想,顺序本身并不存在。
无明是十二因缘之首,是轮回的终极根源。其余如贪、嗔等烦恼是它的「果」。倘若先断除嗔、慢、邪见等较易对治的烦恼,最后断无明。便如同修剪树枝——先清理表层障碍,再直捣根本。若彻底破除无明,则贪、嗔等烦恼自然消失。如同砍断树根,枝叶自然枯萎。
我们依托有限的资料,进行不间断的探索。我本是那样憎恶人类……即便与暮相识,这种观念也不曾改变。但当我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亦是一种「我执」时,我便看淡了。我就这样将我熟知的一切尽数传递给他。因为我知道,这些信息在我这里的价值,远比不上令他得知所发挥的作用更加磅礴。
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人类的寿命若无止境,就会发生这样的事吗?倘若如此,六道无常才是最接近真相的存在才对。夜摩天断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这会危及祂自身的存在。这可能意味着,他知道,六道无常并不会接近真相。
我便想到,暮的一次次死亡与新生,或许已是一种自我的生灭轮回。这并非仅仅拥有漫长的寿命就可以比拟的。
在探索的途中,我们也有更为好奇的事。那便是,已确认又能够出离三界的凡人存在,这些资料又是如何得以流传的?那些超脱的存在,是怎么将信息透露回来的?这分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