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节 (第3/3页)



    “其实不然。据老朽所知,最起码还有近一千二百余万两的白银没被上缴国库。”

    “一千二百万?”这个数字顿时把许维给吓了一跳。靠,这贪官也太能贪了吧。一千二百万两白银是何种数字?大清国每年赋税也不过四千余万而已。

    江春看出许维的惊讶处,释疑说道,

    “许公子且别太吃惊了。老朽所说的一千二百万两,并非一任盐政所为,而是数任盐政累积而来。”

    许维夸张地拍了拍胸脯,搞笑地说道,

    “江老也太会唬人了,小人我差点就被吓趴在地上了。”

    “其实官若不贪,那他做官图了个什么呢?老朽以为,为官者只要少贪些,并能为百姓做些实事,便是清官了。”

    “江老所说极有道理。”

    雍正朝整治吏治得厉害,也使得贪官大幅减少。而跨入乾隆朝,乾隆皇帝总体来说比其父雍正帝在对待官员腐败的问题上宽松了不少,基本不在抄家问斩,最多便是流放千里,发与披甲人为奴等等,慢慢地便把雍正朝留下的严政底蕴都挥霍一空,官场腐败之举已渐渐抬头,以致落马的官员品级则越来越大,总督、巡抚开始涉案。

    “究其根源,这笔一千二百余万的巨款还是自乾隆二十一年起由吉庆吉大人首先提出经老佛爷同意堂而皇之收起的。

    先是朝廷借银给盐商,每年收取本息,前后套搭,永无清日。商人按引提银备缴,提数甚巨,每年上缴就在五十万两左右。

    但自吉大人主持盐政的同年,这笔款项便没被解入内务府。久而久之,这朝中之人也忘记了两淮还有这么一笔大数额的钱数。到了乾隆三十年,高恒高大人续任两淮盐政起,又在每引本收三两上又额外加收了三两所谓的办公银,使得所积之银越来越多。”

    吉庆,高斌侄儿。而高恒,对于这个名字,许维更是这辈子都忘不了,乍一听到这名字,那双眼都呈血红色。

    老狐狸江春可是最会察言观色,他暗中已注意到许维这个异常景象。以他的经验也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来,但有点偏离方向。

    定是前任两淮盐运使高恒在哪不知惹上了尤拔世,以致尤拔世怀恨在心。此次打两淮盐务的主意,明着是对付普福,暗中还是冲着高恒而来的。这正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二十年便积攒下过千万的钱财,看来这盐务还真是个金元宝,人见人爱呀。”

    “是啊,这二十年间也不过才换了两任的盐政与三任的盐运使,吉庆之后是高恒,高家兄弟把持这两淮盐务已有二十年矣。而盐运使则有赵之壁、普福、卢见曾三人。”

    “不知江老对这高恒高大人的感觉如何?”许维突然问了这么一句话。

    江春暗自点了点头,终于把话说到点子上来了,这才是尤拔世的真正目的所在。

    “此人是个只知捞钱的主,对于盐务则置之不理。听说为了多贪点税银,还差点与普福闹翻了。一千多万两的白银,则全部成了盐道衙门的小金库。”

    “若能凭借此案给普福点小教训,应不成问题吧?”

    “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大案,若能上达天听,两淮可就真成河了,浪花滔天,起码这两江总督会受到牵连,而这高恒,虽然贵为皇亲国戚,也难逃一死,许公子,这尤大人可就有了份天大的功劳了。尤大人升了官,许公子岂不是也沾了光?日后那财源必是滚滚而来啊!”

    被江春这么一夸,许维有点洋洋得意起来。可不是,照这江春的说法,这两淮盐案将成为尤拔世登上仕途之巅的踏脚石。尤拔世升官了,那自己也必不会太吃亏!不抓紧可不行。

    “依江老之意这两淮盐案该如何处理方为妥当?”这江春狡猾之极,想来早有应对之策,自己想倒不如听听他的,两淮的事还需两淮人来办。

    “其实此事说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让两淮盐政尤拔世尤大人出面奏一本给皇上,讲清这里面的道道,皇上必能一查到底。”江春凑近许维的右耳,小声嘀咕着,许维则是不断地点头表示赞许。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