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节 (第1/3页)

    马尾炽山盛产煤,年产量在7万吨左右,其煤质量不下于台湾基隆煤,烧起来无烟,在福建的销路极佳。许维倒是不在乎这炽山煤能卖得上多少价,关键能弥补新法在能源上的庞大需求。

    许维望着山底密密麻麻的工人在辛苦地钻进煤洞挖煤,日复一日地劳作,若有所思,问刘翼道,

    “那螯峰书院的新发明送过来了没有?”

    “还在路上,小人估计不超过明日便可送到矿上了,大人静候佳音便是。”

    刘翼知晓许维在前次视察完炽山煤矿后,便发觉出矿上的工人颇有些出工不出力的味道,于是便加强管制,多派了数十个监工监督工人工作,但还是为工人工作效率低下而犯愁不已。

    在经过刘翼本人的仔细观察后,发现是从煤洞内送煤到地面这一环节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工人要不断的爬进爬出,大部分的力气都花在了运送煤炭的环节上,每日的挖煤量始终上不去。若能在洞内挖好煤,直接置于某个物体上自动送到地面,那将大大节省时间并能提高产量。

    当刘翼把这一想法告知许维后,许维也大为赞赏这是个好点子。就为了这个,许维亲自走了一趟螯峰书院,与戴文正详谈了一宿后,才满意地回府。戴文正答应许维,将按照许维的想法,并利用现有的蒸气机,作出一个能自动传送煤炭的装置来,以提高整个煤矿的工作效率。

    螯峰书院的效率确实相当的高,自许维提出想法起不到四日时间,第一台的蒸气动力传送带便已试制成功,它完全依靠蒸气产生的动力带动转轴拖动传送带,循环不断地转动,而整个传送带用粗布制成,用不了多少本钱。身在煤洞底的工人再也无需背负煤筐上下行走,也不需另行雇人传递煤炭。只要把在洞底挖出的煤炭放在传送带上,它会自动传送到洞外的,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

    当许维重新再视察炽山煤矿时便见到了螯峰书院的新发明,炽山煤矿共有煤洞十七个,每个煤洞洞口都摆上了一部蒸气动力传送带,正发出强烈的轰鸣声响源源不断地从煤洞下向上传送着煤炭。

    许维随意走到一部传送机面前,停下了脚步,操起传送带上的一块小煤炭,用劲捏了捏,成了碎粉,非常细,透过指缝全数都流到地上,没有任何结块。

    “嗯。”许维满意煤炭的质量,拍了几下手,抖净手上的煤灰,对身边的刘翼说道,

    “子安,用上这传送带后,炽山煤矿一月能省多少钱?效率又提高了多少?”

    子安是刘翼的表字,他对这些会被许维问到的问题早就在出发前温习过一遍了,毫不慌张地答道,

    “大人,这与往常相比,用上传送带后工效率提高了三倍有余,让工人们减少不必要的运送时间,变相增加了工作强度,仓库积累满同样4千斤的煤炭足足快了二日,而年产量则能从7万吨提升到10万吨。

    现在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挖煤工人的不足。因为工作量大,而工钱又不是相当的高,逃亡的工人相当的多。仅前三日,就有十二名工人在夜间私自逃走。”

    许维听到不好的消息,眉头大皱,不悦地说道,

    “子安,那你就再辛苦一点,在附近多招收些人来矿山干活,可以适当地把工钱往上提一提,也别压榨得太狠了。到得晚上,再加派人手,防止逃跑。”

    刘翼苦笑着答道,

    “大人,不是小人不尽心办事,实在是能在煤山干活的都是下五类贱民。这种活可是连普通农民都不愿意干的,再加上正常的生老病死,缺一个少一个,根本就很难招到人。我查过,王休之父手上的炽山煤矿约有工人600余,传到王休手上就剩400余,再转到我们手上就只剩300余,比起全盛时代的1000人少了近三分一。

    据小的看法,未来几年,这炽山煤矿或许会因煤炭需求的大增而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到那时人力缺口就会越来越大,大人您不得不要先未雨绸缪一番,免得手忙脚乱。”

    许维确实有南煤北运的想法。在北方,对于煤炭的需求远远大于南方,此时自己接管了炽山煤矿,只要经营得法,并充分利用西法发明的开挖机械,不信那煤炭产量上不去。到那时即可自用又可赢利,何乐而不为。

    听完刘翼的一番话,许维大为头疼。若不解决工人问题,则所有的新法都有可能夭折,这可都是一环套一环,丝毫断不得的。

    许维猛想一通,突然撇见那刘翼倒是不太忧虑,跃跃欲试的模样,他顿时豁然开朗起来,自己急什么急,旁边不是还有这姓刘的嘛,他是老福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