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第2/3页)
看来又是个戴老头了。若放在往日,一定把他给收归帐下。但现在自己可是自身难保,无暇顾及了。不过由于旺盛的好奇心,许维还是追问道,
“我说孙老伯,你所说的那什么《乌托邦》里究竟有什么犯禁内容,居然会弄得下狱?”
西洋人思想较为开放,写出来的书也是千奇百怪的,犯了大清国的忌讳也算正常不过,但若不问个清楚也着实让许维睡不着觉。
孙正打趣说道,
“你真要听吗?这可是犯了朝廷大忌的事,我劝你还是别听为妙,免得惹祸烧身。”
“我这不是已经惹祸上身了嘛,要不然也不会呆在这按司大牢里了,我说孙老伯你就别藏着噎着了,挠得我心痒痒的。”
被关进大牢数年,孙正从未有过忠实的听众。反正抓也被抓了,能多个信徒也是件好事。
孙正清了清嗓子,开始向许维灌输乌托邦思想,
“这《乌托邦》成书于1516年,也就是明武宗正德十一年,那时作者莫尔担任英国的首席**官一职,不过此人最后因反对英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而被监禁处死。
在《乌托邦》一书中,莫尔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予以辛辣、深刻的嘲讽与抨击。在他看来,都铎王朝君主独裁暴戾,醉心于扩张掠夺,朝廷政治**黑暗。同时,社会道德风尚日益衰落,富有的人尽情享乐,欺诈掠夺成风,妓院林立,赌场遍地。
他指出,私有制是社会病态与悲剧的最终根源,因为它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一切,导致人们见利忘义,造成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他断言,“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
在大胆揭露社会黑暗、彻底否定私有制的基础上,莫尔设计出一个在所谓“乌托邦”岛国的公有制的社会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包括总督在内的各级官员由选举产生,除总督外所有官员基本上是一年一换。任何涉及到国家的要政,总督、官员都不能自作主张,而须经过“议事会”讨论,以防个人****统治。
在经济上,“乌托邦”彻底废除了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一切归全民所有”,在政府的有计划组织下,人们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轮流到农场去务农,此外还得学一门手工技艺,取消商品、货币和市场,消费品按需分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妥善地安排劳动、娱乐与休息,每天只工作6小时,其余时间用来从事自己喜欢的业余文化活动,人们的服装都统一式样,只有男式女式、已婚未婚之别,“外套颜色全岛一律,乃是羊毛的本色”。就餐在公共食堂,看病有公共医院。由于物资充足,生活有保障,这里既没有盗贼、乞丐,也看不到穷人。
在道德风尚方面,乌托邦的人勤奋敬业,崇尚简朴,遵守法令,乐于助人,鄙视懒惰与奢侈腐朽。这里禁止嫖赌、饮酒、欺诈、阴谋、私通、虐待等罪行。人们视金银如粪土,用金银来铸造粪桶溺盆等。在信仰方面,乌托邦盛行多神崇拜与宗教宽容,但人们逐渐皈依崇高的基督教。教士主持礼拜,掌管宗教仪式,监察社会风纪。
总之,乌托邦是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平等、民众乐业、道德崇高的美好社会。”
“简直是天方夜潭,这在我大清能实现吗?我看老伯是在痴人说梦,直可与那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姘美了。”
许维打心里对这所谓的乌托邦思想根本是不屑一顾。依照许维对人性的了解,乌托邦社会在中国是不会实现的,最起码在三十年内是不会实现的。光是消灭私有制一项就能掀起满天风雨,震动全国。再有,你把皇帝的所有特权都给消灭了,来所谓的人人平等,那又致大清朝的皇帝于何地!
“这些虽然此时听起来有些不切实际,但我认为,这乌托邦思想在我死后的数十年里应该能实现的,只是我无法亲眼瞧见罢了。
算了,不谈这个了,免得你我二人起了争执。”孙正见许维不信服的表情,也习惯成自然了。
许维对孙正的观点那是左耳边进右耳边出,根本没放心上。却未曾料到只过了十余年,鼓山书院的学生还真捣鼓出来了空想社会主义。而这许式空想社会主义随后西传至欧洲,成为马克思创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源头。
一夜无事,许维安安稳稳地在牢房里过了一宿。第二日一大早,又有四个囚犯被关入许维的那间牢房内,而王城与李文则被王牢头给叫了出去训话。
当王城与李文重新回到牢房内时,那两张脸上的笑容简直让许维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