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节 (第3/3页)

了十四人。

    除了在朝会上猛发了一通脾气外,还做出如下决定:

    对许维报上来的所谓领头四名秀才予以革除功名,永不叙用。整个安徽地区,次科举人名额减少四名。

    因两江总督行辕就设于徽州,居然发生如此匪疑所思之事,故两江总督雅德降两级留任。

    除开已死的安徽学政三保及翰林院学士曲葆杰外,所有十八房考官全部罚俸一年,以作警示。而徽州所有官员也全部降一级留任察看。

    作为同考官的许维,因事发于徽州,念他堪破整个乡试舞弊案,功过相抵,不予奖惩。

    许维牛刀小试,便已把徽州弄得是地动山摇,官场人心惶惶。这第二刀,更是让雅德及闵鹗元难以喘气,直叹和怎么把这么个大灾星弄到两江地界上来。。。。。。

    注:1、江春,字颖长,号鹤亭,又号广达,歙县江村人。家世业盐,寓居扬州,为清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

    江春富埒王侯,熟悉盐法,精通商务运筹,练达多能。在江春担任两淮总商的50年中,两淮盐业达到鼎盛,深得乾隆皇帝的器重。

    2、八大总商:在两淮地区业盐的商人称为散商。为了便于管理散商,政府往往在商人中择家道殷实者担当总商,充任官府和散商之间的联系人。清代两淮设有八大总商,徽商就常占其四。徽商中的精英人物程之歆、汪应庚、江春、汪廷璋、鲍志道等人都是煊赫一时的两淮总商。其中江春为两淮总商前后达40余年。两浙盐业的总商也多由徽商充任。

    3、徽商四大营生手段:

    盐业: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实行纲法到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改行票法之前的200余年间,为徽州盐商的极盛时代。在扬州的徽州盐商中,或为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卖与运商,有的还招募盐丁自行产盐,牟取厚利;或为运商,专事办引销盐,以极低的场价购进食盐,贩运各销盐口岸高价发卖,获利甚巨。徽州盐商不仅活跃在两淮盐场,而且也称雄于两浙盐场,在两地均处于执牛耳的中坚地位。

    典当业:明清时期徽商开设的典肆遍布全国,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资本之巨,均非其他商帮所能比拟。徽州典商遍天下,从南北两京(南京和北京)到各省省会,从繁华都市到县城集镇,到处都飘扬着徽商典铺的招幌,以致社会上竟流传着‘无典不徽‘的谚语。

    茶业:地处皖浙赣交界的徽州盛产名茶,是茶叶的故乡。宋元以来,徽州商人就已开展以茶易米的商贸活动,以补当地粮食的不足。明清时期,徽州茶叶的销量大增,茶叶贸易渐成为徽商经营的‘巨业‘。北京是徽商在北方的主要经营地,清乾隆年间,徽商几乎垄断了北京的茶叶市场,在北京开设的茶行有7家,茶商号有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

    木业:徽州山区盛产木材,早在南宋时期徽商就已从事木材贸易。明清时期,随着江浙地区经济的发展,徽州木商几乎垄断了江南广阔的木材市场,称雄达数百年之久。

    4、科举:在清代,凡应入学考试者,皆称童生,童生入学考试称童试,由县试、府试、院试逐级而升。而院试入取者则称为生员或秀才,只有秀才才能参加乡试,而考中者则称为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三年一科,取中者称为进士。会试的复试称为殿试,头名为状元,次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此为一甲三名。二甲头名则称为传胪。

    5、蓝呢大轿:一至三品官坐八人抬绿呢大轿,四至六品坐四人抬蓝呢大轿。(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