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第2/3页)
步。此策太过冒险,不可行,而且主要谋士二吴也都极力反对。。。
“未知先生第二策是?”和主动询问。
程立文早就算准和必不会采纳第一策。在程立文心中倒是倾向于使用第一策,因为许维这几年表现过于出色,那胆量谋略都高于和,若不及早除去必会威胁和相位。
程立文略为失望地答道,
“第二策则稳当不少。和相您可阵前换将,把那许维许九衡给置换回来,另遣心腹大将主持安南军务,此法可让许九衡未能竟全功。而当彻底平定安南全境之时,又有多少人能记得起许维攻克升童之功呢?”
和对程立文第二策相当满意。正所谓时过境迁,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以淡忘一切。
程立文察言观色,知晓和的心意,又说道,
“中堂大人,行第二策必须要选个将才来替换许维,您可要深思熟虑。一旦换将导致战事不利,您一样也要承担罪责。”
依照清军目前的攻势,升童被攻克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在此时介入,实在是最佳良机。趁着安南军队军心涣散,一举荡平匪乱,应该是轻而易举之事,根本不存在什么风险。
和大概是过于乐观,把许维的能量给忘记了。也不想想,一旦许维被架空,他若不搞鬼,扯和的后腿,那就不姓许了。
“我看以广东巡抚孙士毅替补许维的位置,甚为妥当,诸位说呢?”
孙士毅连年向和进贡,所献物品远超献于大内贡品,和早有意要栽培一下孙士毅。恰逢此次要撤换许维,第一个心中人选便是孙士毅。兼且其又是广东巡抚,对安南的局势也甚为了解,以他置换许维在乾隆面前也说得过去。
“中堂大人此计甚妙,吾等佩服不已。”四人见和已有主意,遂一同点头应许。
和为了控制许维的行军速度,在清军开拔向升童时,便开始逐日递减粮草,他的目的便是让清军在攻克升童后无力再向北进发,以便留喘息之力给阮文岳。而另一方面又积极在乾隆面前挑唆,鼓动其换将。
十一月十九日,清军抵达富良江北岸,阮文岳军驾驶大小船只在江心施放枪炮,清军亦觅取沿江农家小船及竹筏数只乘载官兵百余人进击,前后接仗五六次,阮文岳军被杀百余人,生擒十七人。惟因沿江竹林已为阮文岳军砍伐殆尽,不能多编竹筏,许世亨、张朝龙等乃督率官兵二百余人于二十日五鼓乘筏直冲南岸,夺获船只三十余艘,更番渡兵三千名。是日黎明,清军分路追杀,生擒一百八十七人,其余三四百人,分乘十余只船顺流而下,游击张纯带领小船三十余只随后追至,抛掷火球,围烧其船,结果无一得脱。
清军作战向以割取敌人首级或耳记之多少论功行赏,但许维以‘追杀贼人间不容发,与其割已死之首级、耳记而纵生贼于数十步外,甚至彼此争割,耽误尤甚’。因此,是役起不令于剿杀正紧时割取,致滋延误。
乾隆闻之,特下旨褒奖,“许维所见甚是,不料汝一读书人也具此识见,以手加额庆得一好大臣,较之定安南,尤为快也。”
清军即渡富良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