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71章 跟上新纪元的大节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71章 跟上新纪元的大节奏! (第2/3页)

面十字构建一个扁扁的圆柱型空间。

    到下个阶段,就是不断延伸这个圆柱形空间的厚度,最后形成长达500多米的主舱段。

    不要说那个阶段。

    就算是只完成第一阶段的事情,就会在太空上形成一个内部空间达到10万立方米的空间。

    这是什么概念?

    国际空间站的内部空间,不到1000立方米。

    百倍的差距!

    更加直观一点,10万立方的空间,相当于一个单层面积达到大几千平方米的三层大商场!

    现在要在天上搞这么大的工程,需要把多少材料送上天?需要多少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很多人看到燧石空间城的计划之后,觉得完全疯了的原因。

    在地上建这么个商场,都得漫长的工期,这还是各种材料运输方便、人手充足的情况下。

    所以马斯克会觉得燧石空间城的计划是不现实的。

    面对范元白的疑问,顾松只是淡淡地说:“我自有办法。”

    顾松这边,黑科技实在太多了。

    为什么第一阶段一定不让任何第三方参与进来?因为到时候里面,由太先进的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大军,场面有点过于科幻。

    24小时一直有机器人稳定、精确工作,这才是保证顾松能把这艘船造出来的第一个底气。

    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把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技能先点亮给这个世界,才会让这样一艘飞船的出现,虽然太夸张但是也稍微可以理解。就像现在的烛龙2号,虽然运载能力达到了史上最强,但历史上毕竟也有接近的产物。

    只有这样,才能一百多吨一百多吨地往上送货。

    而建造它所需要的庞大材料体量和发射成本,就是顾松培育起那么些赚钱产业的缘由。

    甚至于,为了让它尽量少受到干扰,还要以特别的姿态获得最高层的一些默许和支持。

    顾松太难了。

    就算现在千方百计地经营起这么一番局面,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产业升级超车、甚至更高层面的竞争绑在一起,那个最为核心的推进器也只能放在月背暗戳戳地搞。

    因为那个实在理解不能。

    飞船需要的不是硕大无比的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它需要的是一个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推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