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要啥自行车 (第2/3页)
内容。
就是一个擅长忽悠的嘴皮篓子,为了卖出手里多余的拐杖,把一个正常人忽悠瘸了的故事。
这样一个故事,非常的“小品”。
小品,一要短小精悍,二要幽默诙谐,三要通俗易懂,四要贴近生活,五要针砭时弊,或者包含哲理。
而《卖拐》的核心,“忽悠”二字,几乎满足所有的小品核心要素。
她觉得顾洲这个剧本,就主题而言,非常符合她们的需要。
也很契合她们,尤其是包硕的人设。
包硕作为小品界的大咖,天生就是个嘴皮篓子,非常擅长语言技巧,说他是大忽悠,简直不能再形象。
“哈哈,这名号确实不错。”包硕很惊讶。
顾洲这个剧本,他第一眼看,平平无奇,完全没有那种让他立刻就眼前一亮的笑点。
但是,多看几遍后,他发现,顾洲这剧本,质量很高。
一是人设很到位,不仅将一个擅长忽悠的无良赖皮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且,出场三个人的角色,非常符合他跟郭放,还有祖玲一贯以来的定位。
他是个“奸人”,郭放则是憨厚敦实的老实人,而祖玲嘛,主要负责拖后腿加捧哏。
从这点看,顾洲明显知道小品的戏剧冲突该怎么去树立,小品剧本又该如何创作。
二是语言很到位,北方味浓厚,完全不存在他一开始担心的地域差异。
还不乏结合剧情的小幽默,纵使不能让人开怀大笑,却也能让人会心一笑。
三嘛,故事主旨很明确,一言一行都紧扣主题。
自从段子这玩意出现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剧本的写法。
以前,大家都是就着一个核心主题,去延伸其它的细节。
而现在,都是大家先整理出来一堆段子,然后围绕这些段子,再去开发一个主题。
不仅小品剧本是这样创作的,很多相声,还有票房很高的喜剧电影,也都是这样创作的。
他旗下的编剧团队,现在的创作手法,就是后者。
但后者容易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容易淡化故事主题,分散故事结构。
笑点有了,主旨却不明确,于是,笑完后,通常后只让人记住了那些段子,却没让人记住小品本身的故事。
万一段子太老太普通,甚至连笑点都没有。
他们之前的剧本,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而顾洲这个剧本,让他找到了久违的旧式小品的风格。
围绕一个主题,去做文章,而不是围绕各种段子,去拼凑文章,他觉得这个剧本写得很好。
要搁几年前,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采用这个剧本。
可现在……
习惯了各种瞬间就能让人笑出声的段子式剧本后,这个剧本在他看来,口味不够重,整体有那么点淡了。
剧本是好剧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