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九章 粮草之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五十九章 粮草之祸 (第2/3页)

。时为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可以说,司马懿在军事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实力和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保存实力,避而不战”,采用拖的方法将诸葛亮累死了,也将蜀国多年创造的财富在多次军事调动中消耗殆尽。取胜的关键便跟农事有关,司马懿高度重视粮食与战争和作战的关系,提出“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主张大力开展屯田,进行积谷,为战胜蜀、吴奠定物质基础。他先后推动曹魏采取三次大的屯田积谷行动,具体的三次行动就不一一赘述,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下,不过不难看出司马懿把积谷的地方看作必争之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出武功,屯兵渭南。魏国众将企图防御于渭北,但司马懿鉴于百姓积聚在渭南,不听众将意见,渡渭水,在渭南背水屯营,认为积谷所在之处,就是同敌人争夺的要点,不可轻易放弃,不能让积谷落入对方之手。司马懿经常把军粮多少,作为决定速决还是持久作战的重要根据。在军粮己少敌多时,主张速决,以便在军粮用尽前结束作战。当处理部将孟达企图叛魏的事情上,便可见其重视程度,按制度,司马懿发兵平叛应当上表天子批准;但司马懿驻在宛县,距洛阳800里,距孟达1200里,请示天子往返需要一个月时间,他机断行事,不经请示,倍道兼行,8日到孟达城下,16天后攻入城中,速战速决,平定了孟达的叛变。他说下决心速决,是考虑到孟达兵少、粮食支持一年,自己将士虽然四倍于孟达,但粮食不足一月,认为以一月图一年,不可不速。所以不经请示,不计死伤,同粮食竞赛。如果粮食己多敌少,他一般主张持久,把敌人拖到兵疲粮尽。诸葛亮北伐时,魏明帝认为诸葛亮军远入,利在急战,每令司马懿持重,静观蜀军之变。司马懿坚决维护并执行这一持久方针。他认识到,自己作战上一般不是诸葛亮对手,但可利用诸葛亮粮食困难的弱点,坚壁不战,迫使其粮尽退兵。他甚至可以接受诸葛亮赠给他的巾帼服饰,忍受敌人暗示他不是大丈夫的嘲笑。后他向蜀军使者询问诸葛亮生活起居和公事繁简,不问军事,从了解到的情况中,预言诸葛亮活不长久,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他的判断,都很准确被言中,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阵没而撤退,蜀汉第五次北伐失败,司马懿等巡行了诸葛亮的遗垒,军师辛毗认为,诸葛亮是否已死,尚未可知。司马懿判断,军家所重视的,是军书密计,兵马粮谷,现在都抛弃了,难道有人丢了五脏可以生的吗?认为诸葛亮必死。魏军追到赤岸,便得到诸葛亮已死的确切消息,即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这便是靠存粮拖把蜀国拖死了,也就说明了农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农养战是有历史依据的,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不影响正文内容字数,感谢。)

    万邦大惊,他之前只想着如何正面取胜,未曾从发兵缘由这一块着手,匈奴本就是耗费大量国力发兵远征,消耗势必比朝月国更大,若是真的拖下去,不占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