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城之计 (第1/3页)
啪嗒。
第一簇带着火药的弓箭射空了,砸在逐安脚边,弹起了一点火星,而后,无数流矢随之而来,攀上城楼,也撕开了漫漫长夜,黎明将至,却不再有以往的宁静。
以往的晨光,总是让人觉得充满希望,然而今天却只能被战火掩埋。
城墙头很快就架起了盾甲,阻挡着匈奴的箭矢,砸在盾面上砰砰作响,逐安同渡鸦拦截着漏网之鱼,虽攻势劲猛,但并未奏效。
荣达见弓箭没用不由皱眉,若是一直困于城中,实属不利,还是得另寻他法,尽快出城。
转念一想,荣达当即打了个手势下令道:“弓箭手给我继续攻击,掩护后排攻上城墙!”
攻守博弈,墨守成规,虽然只是一座小小的城楼,然后,城上一旦死守,强攻总是要难些的,更别说直接攻门而出了。
他们计划潜入坞城的时候,本就为了避开朝月军耳目而格外小心翼翼,所以,除了在身上捆满了火药,拿上了自己的武器外,也就只剩一颗同归于尽的心了。
(PS:久违的小知识补充。1墨守成规是个很常见的成语,现在释义为贬义,然而最开始的典故却是形容墨子守城,其实城墙这种防御工事早在原始社会之时便已经出现了,并且越来越高大与坚固。既然有了城墙,必然就会有人想着要攻破它。中国最早的攻城法其实非常直接——攻门,这便给进攻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著名的军事家孙子也不得不感叹,攻门难度太大,但当攻城成为必须之时,古代的军事家们也就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解决“攻门难”的问题。于是思路有二:降低攻门的难度;不攻门转用其他办法。而春秋时代以后,除了攻城战法的发明与应用之外,最大的一点就是攻城器械种类的增加及更为广泛的应用。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军事家眼中“攻城”这一概念转变——不再局限于“攻城等于攻门”了。我国古代,攻城器械的功能可以大致地分为四种:进攻准备;掩护士兵;破坏防守设施;强行登城。而这四种功能则对应着不同的攻城器械,比如,填壕车、攻城槌、吕公车,床弩,云梯等。在《墨子·备城门》列出了十二种攻城器械与战法:临(临车)、钩(钩车)、冲(冲车)、梯(云梯)、堙(筑堙,堆成的土山)、水(淹)、突(撞击)、穴(地道)、空洞(挖地道塌墙)、蚁傅(爬墙)、輼(轒輼)及轩车。其中除了介绍攻城器械以外,还介绍了几类攻城战法,而这些攻城器械与战法,在其后也一直沿用并有所发展,感兴趣可以自己多了解一下。
2关于后文提到的飞虎爪,这也是一种偏小巧的攻城器械,以精钢打造,前边如同虎爪,关节可松可紧,后边坠着长索,可张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