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第2/3页)
年轻富豪边学道身边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尼玛这样好的工作哪里找去?
再往深一层想,有道是一家成熟的巨头企业,可以相信,有道这次的总培生招聘不是炒作知名度的噱头,而是实打实地想要发掘人才。
同时有道集团业务众多,从实业到地产到it到影视传媒,广阔的业务链和丰富的产品线能够提供多样的岗位给总培生,足够这些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此外,这次招的是有道集团第一届总培生。
环视古今中外,第一届或者第一期往往都有特殊意义,因此成才比例相对较高,而且就算才能有限,老资格也能拿出来用一用,可以算是一个镶金边的身份。
所以……
招聘公告一出,有道总培生网申页面访问量迅速攀升,48小时后台数据曲线跟火箭升空一般无二。
完全可以预见,若不是有id数据中心和智为科技这样强大的技术团队为后盾,网申页面早就被应聘者刷瘫痪了。
没办法,企业太有吸引力,待遇太好,加上不限性别不限专业,随着消息传播扩散,几乎把国内外的应届学生一网打尽。
招聘公告发出一周后,根据后台数据统计,累计收到网申近15万个。
这个数据一出,差点把集团人力资源主管康华吓尿。
近15万个网申,就算筛掉一半,还剩万。
万啊!
先不说电话面试,单说打万个通知笔试的电话,也够把总部和各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人累残了。
于是康华找到傅采宁,商量能不能发公告通知笔试地点。
老实讲,看到后台的网申数据后,傅采宁的头也大了。
事前没有设置限制条件,现在来了15万人,怎么筛?怎么挑?若是大规模无理由筛人,引发负面舆论风波怎么办?
先电话面试吧?
能把人力资源部的人累死。
先笔试吧?
哪有场地容纳这么多人?安全问题怎么保证?
若是小规模分批笔试,总共15万人,按每天笔试500人算,得耗时00天,每天笔试1000人,得耗时150天。
150天,五个月,还仅仅是第一轮笔试!
这么招聘,应聘的人没疯,傅采宁也疯了。
傅采宁当然不会发疯,在办公室里想了半小时,傅采宁打通王一男的电话,拜托智为科技紧急开发能力评测答题系统。
两天后,有道总培生专用能力评测答题系统上线,网申通过的应聘者在网页上看到最新公告后,纷纷开始答题。
就这样,经过网上评测、电面、群面、二面、笔试、性格测评等环节后,最终筛出14人进入终面。
终面需要边学道到场,电话沟通后,傅采宁把14份个人资料打包发到边学道的电子邮箱里。
书房里。
打开电子邮箱,扫了一眼未读邮件,边学道的视线一下停住了。
一封新邮件!
邮件标题:白熊
点开,正文内容很短:我4月26日到松江。
落款:酥酥
离开沪市前,边学道最后见的人是中欧商学院的朱明和许斯年。
朱明是一定要维护住边学道的。
商学院,看名字是教育机构,但其实是开门做生意的地方。
做生意嘛,讲究宣传吆喝,让更多人来花钱听课,所以就需要边学道这种自带吸睛属性的名人来撑台面,同时还能借“男神”的名气免费打广告做一波宣传。
这种思路完全可行。
就好像里“新会蒲葵”的故事:东晋名士谢安,出身高门士族,容貌俊雅,风度潇洒,是当时社会的超级偶像。某天,有个被免官的老乡跟谢安辞行回乡,言谈中谢安得知对方回乡的盘缠不太够用,他有心赠些盘缠,又怕伤了对方的面子,于是就问老乡还有什么能换钱的东西。老乡挺穷,说别的什么也没有,只有五万把卖不出去的蒲葵扇。谢安听了,从中随意拿了一把蒲葵扇,出门而去。
那天之后,与名流权贵们交谈的时候,谢安总是把蒲葵扇拿在手里,显出一副很喜欢的样子。名流权贵们见此,心想:原来这蒲葵扇拿在手里也蛮潇洒嘛!
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名士们还有那些倾慕名士的人,纷纷购买蒲葵扇,掀起一股蒲葵扇风。谢安那个老乡手里的五万把蒲葵扇不久就售卖一空,不但挣够了盘缠,还发了笔不小的财。谜底揭开后,此事成为一时美谈。
边学道的影响力跟“安石不出如苍生何”的谢安比肯定有差距,但也算得上家喻户晓,他的粉丝数比当红一线明星亦不遑多让。
更主要的是,有道id数据中心、风靡欧美的kki加上投资“太空旅馆”以及奇迹般押对spaex,让边学道的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富豪里排名靠前。
可以说,相对靠资源、靠地产、靠政策发家的富豪,边学道属于硬派技术流,从财富层次和文明程度的角度讲,有道的可持续性相对更高,前景更好。
因此,按照朱明的想法,只要边学道入学,中欧就等于有了一个定海神针一样的知名校友。
有了边学道这个叱咤商界的大佬校友,中欧宣传页上最后一块短板也就补齐了,省得外界总说“读大江的都是当家的,读中欧的都是打工的”。
基于以上考虑,即将退休的朱明把拉边学道进学院当成自己任内最后一件要事来办。
得知边学道来沪,他亲自打电话约时间吃饭,甚至把吃饭地点安排在自己家,以家宴招待边学道。
朱明如此亲近边学道,既有公心,也有私念,即为子孙积吉泽留善缘。
另一方面,没人会拒绝朱明这样的朋友。
在中欧当了十余年院长,朱明的门生遍及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他人脉广资源多,耳目灵通,水暖先知,是极好的信息渠道。
所以边学道欣然赴约。
4月25日下午15时,边学道乘车来到位于浦东区的朱明家别墅。
朱明膝下一子两女,二女儿在燕京,大女儿小儿子全都定居国外,家里只有老夫妻和保姆,偌大的别墅显得很是空旷。
坐在客厅里喝茶闲聊,朱明端着茶杯说:“要不是想着过春节一家三代人团聚需要地方,我早就把这房子卖了换套小的。人一老,就越来越怕周围没有人,怕被人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