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6章 风起(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66章 风起(二) (第3/3页)

  向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去,

    身后关羽却是横跨一步,

    再次守在了门前。

    悄悄地推开了房门,

    房内的两位青年文士蓦地张开了双眼,

    二人相貌极为英俊,

    一人稍显方正,年龄略长一些,

    大约近二十五上下;

    另外一人显得年轻一些,

    大概不过二十岁的年纪。

    二人转头看见刘备进得屋来,

    连忙起身相迎道:

    “主公。”

    “单福先生,司马先生,让二位久等了。”

    刘备拱手一礼,

    示意二人坐下,

    自己也走到主位上坐下后,接着道:

    “司马先生当真算无遗策,方才我按先生所,将那些话语与袁绍听,那袁绍的反应竟然与先生之所一般无二。”

    那年轻一些的青年文士闻听刘备的夸赞,

    却是没有一点得意之色露出,

    反而有些腼腆地笑着道:

    “主公谬赞了。孚不过是对于袁绍有些了解而已。”

    这青年竟然是司马孚,

    也就是司马懿的弟弟,

    司马孚,字叔达。

    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

    司马懿之弟。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自曹操时代起,

    司马孚就任文学掾,

    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

    累迁至太傅。

    “高平陵之变”时,

    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

    诛杀曹爽一党。

    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

    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

    但他性格十分谨慎,

    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

    便逐渐引退,

    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

    西晋代魏后,

    司马孚进拜太宰,

    封安平王。

    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

    但他并不以此为荣,

    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公元272年4月3日,

    司马孚去世,

    年九十三。

    晋武帝为其举哀三日,

    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

    赐谥献王。

    但是由于吕布这只蝴蝶的出现,

    不但司马孚比真正的历史上早出生了近十年,

    并且也没有投到曹操的麾下,

    而是投奔了如今落魄的刘备。

    至于他身旁的那一位,

    被刘备称为单福的青年文士,

    却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提起他的本名,

    相信几乎无人不知,

    徐庶徐元直。

    徐庶本名徐福,

    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为寒门子弟。

    早年任性游侠,

    后来为朋友报仇而被缉拿,

    获救后改名徐庶,

    拜师求道。

    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

    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牵

    与石广元、崔州平(名钧)、孟公威(名建)等人称为“诸葛四友”

    刘备屯驻新野时,

    徐庶前往投奔,

    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

    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

    被广为流传。

    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

    魏文帝时,

    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没想到这二人,

    此刻,

    竟然同时投奔了刘备。

    刘备看向司马孚虚心地问道:

    “先生,那袁绍当真会出兵吗?”

    司马孚站起身来,

    自信一笑道:

    “袁绍此人外宽厚内猜忌,并且好大喜功,耳软心活。如若主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则袁绍必然心生猜忌,出兵之事便化为泡影。可主公直言坦白自己建议出兵的私心,反而会令那袁绍深信不疑。”

    刘备闻言不住地点头,

    仔细回想一下,

    那袁绍的情态当时正如司马孚此刻所言,

    甚至没有一丝差错。

    司马孚接着开口道:

    “主公点到即止离开后,那袁绍定然心思动摇,兼且咱们透露出河西那边的异动,他定然会找人前去商议。”

    “而他最信任的郭图也因为叔达早先的建言,早早的便与我等有了联系,此时定然会努力为我等项。如此一来,则袁绍出兵之事定矣。”

    刘备心悦诚服地道:

    “叔达真乃神人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