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9章 风起(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69章 风起(五) (第1/3页)

    凉州。

    据《梁书·陶弘景传》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周围一百五十里。

    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

    他们是汉景帝时候(前年)的人,中茅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故武威郡的设立时间是前156年。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

    元封五年(前106年),分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

    在今甘肃省范围内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凉州辖郡、国十二(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居延属国),县九十八。

    当时凉州的范围包括整个甘肃,西面与西域连界,北面包括了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县(市),南面包括青海沿祁连山南麓的一些县(市)。

    到东汉灵帝时,凉州辖区又扩大到了长安以东的部分地区,区域横跨甘、宁、青、新疆、内蒙五省区。州治姑臧。

    凉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东接关中,西通西域,山脉前隔,沙漠后绕,“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整个凉州,西边是祁连山,东边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中间便是地理书上的“河西走廊”。

    扼住了凉州,就等于扼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

    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凉州便成为丝路和经济交流的必经之地,同时也决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凉州自古多安定。

    古谣云:“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凉州百姓爱好和平,从不排外,能忍辱负重,讲究“吃亏是福”,商贾往来,从不欺凌,渐成经济文化中心。

    后来,凉州这里羌人、氐人以及南匈奴以及鲜卑等外族迁入。

    使得凉州地界的人员种族成分变复杂。

    姑臧县,原名盖臧,最开始是匈奴人所筑,后改名为姑臧。

    因为此城呈龙形,故而又名“卧龙城”。

    西汉建姑臧县,隶属于武威郡,为武威郡治所。

    王莽篡汉时,建立了新朝,簇被设为雍州州治。

    东汉末年改为雍州州治。

    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

    三国曹魏时重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

    在这个时代中,

    由于吕布的出现,

    历史出现了偏差,

    汉献帝时没有设置雍州,

    故而如今西凉这边依旧被称为凉州,

    姑臧自然是凉州治所。

    姑臧城中一座最宏大的住宅群,

    便是马腾所居住的府邸,

    正红的朱漆大门顶端悬着黑色金丝楠木匾额,

    上面龙飞凤舞地题着两个大字“马府”。

    门口两旁,

    蹲坐着两头栩栩如生的石狮,

    那狰狞凶恶的表情仿佛要择人而噬。

    顺着大门直往内走,

    则是一条宽阔的青石板路,

    两旁没有什么复杂优美的装饰,

    倒是与马腾的性格一样,

    简单、大方。

    石板路的前方,

    依次是这栋府邸的前院、前堂、后宅、后院。

    此时已近卯时,

    由于此时是冬季,

    亮的较晚,

    太阳还没有从被窝中露出头,

    可是在马府后院的演武场中,

    一个青年却正在这里进行操练。

    青年赤裸着上身,

    浑身冒着腾腾的热气,

    显然是在这里操练了一段时间,

    与周围的冰雪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接连打了两套拳,

    青年只觉得浑身舒畅,

    在朦胧的月色下,

    可以看见少年那俊秀的面庞,

    以及浑身上下优美的肌肉线条,

    结合出一股奇异的男子魅力。

    这时,旁边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

    那是一个身高八尺的大汉,

    面黑发黄,首不能回顾,衣不能任体,

    跣足履山谷,猿猱不能比其健。

    大汉声若洪钟地开口道:

    “少将军,好早呀!”

    “令明!”

    青年回头一望,

    认出了来人,

    脸上顿时露出了喜色,

    连忙开口道:

    “哈哈哈,来得正好,快陪我好生打上一场。好久不见了,看看你如今还能否胜得过我。”

    来人正是庞德庞令明,

    至于这位青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