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0章 偃师城下(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90章 偃师城下(二) (第2/3页)

百五十步,一百二十步……

    “放!”

    随着一声令下,

    无数的雕翎如同飞蝗一般,

    密集地飞向袁军的阵中,

    叮叮当当地一阵乱响之后,

    却是没有能够造成多少的伤亡,

    袁军虽然人多,

    但是不论是领军的主将,

    还是麾下的这些士卒,

    都是经历过了无数次的战斗历练,

    在进攻的途中,

    阵型排列得十分稀疏,

    曹军的弓箭自然无法造成太多的伤害,

    即便是有不少箭矢能够命中,

    也大多被高举过头顶的盾牌所阻,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倒霉蛋之外,

    这一次的弓箭狙击,

    几乎没能够造成太大的伤害。

    步兵在前冲锋,

    紧随在步兵的后方,

    则是高达十多丈的井阑车,

    这井阑车,

    相传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墨子发明,

    一般由木柱搭建三层半以上,

    高度大概在十多丈,

    比一般的城墙要高上许多,

    底部安装滑轮,

    方便移动,

    士卒可登上平台以弓矢射杀城墙上的敌军,

    这也是古代针对守城军火力压制的一种攻城器械。

    它的攻击范围十分广,

    发展到现如今,

    在平台上方还有护板,

    一方面防止上面的士卒不慎滑落,

    同时也能够防御来自敌人城墙上的弓矢。

    但是井阑车的缺点也十分的明显,

    不但移动十分的缓慢,

    并且由于目标庞大,

    简直就是投石车的标靶。

    “投石机准备!”

    夏侯惇轻轻一挥手,

    立时便有军官高声传令道。

    随着一声令下,

    城墙后方的投石机缓缓拉动机括,

    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在负责瞄准的士卒指挥下,

    细致地调整着角度。

    井阑车缓缓地向着城墙的方向移动,

    顶层上的兵卒已经开始弯弓搭箭,

    就在这个时候,

    突然只听到一阵‘呜呜’的空气轰鸣声,

    几颗巨大的石头落在了井阑车的周围,

    声势十分的惊人,

    有一些正好砸在了井阑车上,

    虽然不曾将井阑车砸断,

    但是那剧烈的摇晃,

    却也是让上面士卒们一阵混乱,

    还没等他们稳定身形,

    紧接着第二波的巨石接踵而至,

    这一次,有了上一波的经验,

    几乎所有的巨石都命中了井阑车,

    终于有两辆井阑车在吱呀声缓缓倒塌,

    其上数十名兵卒从顶上坠下,

    登时摔得脑浆崩裂,

    其状甚是凄惨。

    颜良一直在后方关注着战场上的局势,

    见到此情景之后,

    眉头微微皱起,

    猛地一挥手,

    立刻便有传令兵前去下令,

    不多时,

    就听到后方的军鼓声愈发的激烈起来,

    有些低落的士气如今也再度有了高昂的迹象,

    终于,袁军的步兵们,

    冲到了偃师城墙下,

    无数云梯被架了起来,

    士卒们以口咬住钢刀,

    冒着箭雨奋力地向上攀登着,

    然而,还不等他们登到一半处,

    滚油突然照头浇下,

    袁军士卒们惨叫着从半空摔下,

    任是再大的勇气,

    面对敌人层出不穷的手段时,

    也会感觉到异常的棘手。

    “叔恶,看来曹军的准备十分充分呀。”

    颜良目光凝视着前方的战场,

    开口对旁边的文丑说道。

    点了点头,文丑开口道:

    “拖延了这么久,敌军能够有这么充分的准备也很正常。”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

    “好在咱们也是早有准备。这次那些世家们的私兵正好派上了用场。若非跟随你我兄弟二人征战了许久,恐怕这群乌合之众早早就溃败下来了。”

    颜良闻言,脸上露出阴谋得逞的笑容。

    攻城的第一天,

    是攻城方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天,

    因为守城军的各类物资以及他们的士气,

    在这一天之中最为充足。

    颜良和文丑二人都是久经战阵之人,

    自然十分清楚这件事情,

    故而他们将那些世家们的私兵派在了最前方。

    这些世家的私兵,

    都是袁绍军在占领了司州四郡之后,

    从各地的世家大族之中强行招募而来,

    所有的世家都有豢养私兵,

    袁绍凭借他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

    以及颜良文丑二人强大的武力,

    或威逼、或利诱、

    或晓之以情、或动之以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