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弘农杨氏 (第3/3页)
出来,
娄圭却是一脸严肃地说道:
“虽不中,亦不远矣。”
吕布这次真的是惊讶了,
疑惑地看向娄圭,
娄圭却是闭上了嘴巴,
让吕布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张既脸上笑的很灿烂,
开口替娄圭解释道:
“第一个求援主公说得没错,应该是替曹操而来,至于子伯兄所说的第二个求援,应当是杨家向主公求援。”
“杨家?”
吕布眉头一扬,
心中大概明白了两人的说法,
开口询问道:
“东汉时期,弘农杨氏家族从杨震起,四世连任宰相,成为了当地望族。杨震为官清廉,德高望重,我记得曾有这样一件事,在他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县令王密感念其“察举”之恩,特备黄金十斤欲趁夜赠予杨震。杨震婉拒,此后,便有了杨震的那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名言,杨震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四知先生”。弘农杨氏,从此也将杨震奉为开基之祖,并取堂号“四知堂”。从杨震起至杨秉后裔杨彪均为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乃是名副其实的望族,甚至比之汝南袁氏只强不弱,如今虽然略有式微,但是却有何危险?我又如何能够救他们呢?”
也不奇怪吕布会有这样的疑问,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
纵观整个三国历史期间,
许县城中最为动荡的时刻,
也就是‘衣带诏’事件,
恰巧也在如今的这个时间前后,
然而在这一次的事件之中,
杨彪并没有牵扯在其中,
那么除此之外,
还能够有什么事情,
能够动摇弘农杨氏的根基,
甚至要让杨修这个杨彪最为器重的儿子出来求援?
杨彪虽然和曹操政见不同,
在朝堂之上,
与孔融等人为地道的保皇派系,
但是此人颇懂为官之道,
在朝堂之上很有人望,
并且因为其刚直不阿,
也让朝野上下很多人敬重,
包括了曹操本人,
因此曹操虽然不喜杨彪,
但是对他却也十分的敬佩,
不可能轻易地动杀心。
娄圭这个时候清了清嗓子,
众人循声望去,
他整理了一下衣服,
这才慢条斯理地开口道:
“自献帝定都许县以来,曹司空励精图治,总算将朝廷整治得有模有样。然而,亦有不少人也在这个时局之下,蠢蠢欲动。方才此人也说过,如今许县之中情势诡谲,在曹军大举出动,许县空虚之际,出现这种情势,可是颇有些意思呀。”
吕布眼珠一转,接口道:
“子伯的意思是说,如此境况是曹操有意为之,想要借此机会清理一番。”
娄圭脸上露出笑意微微点了点头,
接着解释道:
“有些人得意而忘形,罔顾天下大事,借匡扶之名,谋取私利。曹司空雄才伟略,怎会允许这等跳梁小丑长久存在,不若趁此机会,一举全部清除,则可保后方稳固,他便可彻底放心去大展拳脚。”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
“这一点,朝廷之中许多真正的聪明人自然看得十分清楚。有道是,万里大河,泥沙俱下。曹司空一旦祭起屠刀,恐怕许多人都会跟着掉脑袋,而这个时候,保不齐就会出现不少无辜被牵连之人,做了那枉死鬼。”
吕布听着娄圭的分析,
立刻恍然大悟,
这番推测并非是妄想臆测,
曹操曾经那句名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成为了后世流传千古的枭雄座右铭,
同时也给曹操的性格打上了烙印,
以曹操的性格而言,
很有可能在这次事情之中,
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一同消灭掉,
不过吕布还是有些疑问:
“可是他弘农杨家毕竟也是士林代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曹操如何敢如此做,这定然会引发朝堂动荡,甚至有可能影响他的根基。”
娄圭听闻之后,轻笑出声:
“弘农杨家虽然根基深厚,但是却不如汝南袁氏聪明,袁氏早早便将家族势力外放,并且拥有了不俗的势力,杨家那帮老古董,却死守着朝堂那一亩三分地,要做忠贞之臣,无根浮萍,灭之何难?他们杨家这颗参天大树一倒,出现些许动荡是必然的过程,但是一旦稳定之后,何人还敢与曹司空作对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高的名望亦可成为取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