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回 梦魂惊起转嗟吁 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二回 梦魂惊起转嗟吁 1 (第2/3页)

一生想做谏官而不能如愿,如今你幸运地居此地位,正当献身以报效国家。即使获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都会跟随你同住。’

    “您于是任命,从此始终抱着公正严明的态度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遇事敢言,刚正忠贞,据理力争,使人当面折服。您当面在朝廷争辩,有时惹得先皇龙颜大怒,您不惧,反而执书简长身而立,等到先皇稍微消解了些怒气,再重复之前的谏言,直到皇帝接受为止。。整个朝廷上下都敬畏您,称您为‘殿上虎’——若说您有敌人,只怕是这世上一切的虚伪和黑暗,您天生就注定要与之作对,而无半分个人的恩怨,您没有一个私敌。”

    “先皇也是真心待您,只是您被恶人陷害之后,他还没来得及为您平反,就去世了——您不知道父亲有多敬重您。在我小的时候,私下里也总说,要是我不听话,交给刘伯伯管个几年,一定会变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是我总是怕刘伯伯对我会像对我父亲那样严厉,哭着闹着不敢见。直到见了刘伯伯,竟然是一个脾气又好、又好说话的伯伯,真是太好了。”

    刘安世十分感激,忙作揖道:“能有人赏识老臣,这几十年也值了,何况是端王殿下您呢。殿下要问我什么,有什么要求,老臣必定知无不言,竭尽所能,如果还有那个能力的话。只是可惜如今,老臣身陷囹圄十数年,虽被救出,可仍不算是正式地被免罪,想像过去一般出手相助,只怕是件难事……”

    “这个您不用担心。”赵佶微笑道,“我已经帮您备好住处。您如果哪里遇到困难,我竭力帮您。而您失去的一切,我都会尽力帮您找回来,我赵佶在此对天发誓,我的承诺绝无半句虚言。”

    刘安世立即跪地叩首谢恩道:“谢端王殿下!”

    赵佶道:“刘伯伯,——我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做到,绝不食言,不谢也罢。只是我担心,在宫中犯上作乱的人如今太过猖狂,我之所以会被押到天牢,只怕也与此人脱不了干系。”

    刘安世一听便知,声音里带了些恨意,道:“端王殿下说的可是章惇章大人?此人居心险恶,油嘴滑舌,修炼成精了,绝非等闲之辈。”

    赵佶听出了刘安世的激愤。他点头道:“一个人风生水起,若是于人有利,就没有什么可讨厌的,他顺由他顺罢了;只是,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凭着城墙一样厚的脸皮子,混得风生水起,那也是个人的追求,也没什么好阻止的。可是,破坏一个大的秩序,本来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他非要搅个天翻地覆难以收场,几百年的大业若是被这样一个人毁灭殆尽了,究竟会是怎样的灾难啊——我简直不敢想象。我也相信,一切曾为此做过贡献的人,都不会允许这样的胡来的,可是他如今的势力太大了,联合了杜、萧、金、顾,结党营私、沆瀣一气,却无一人敢动他。”

    赵佶说得极为恳切。字字凝泪,声音沙哑,可吐字却是清晰而坚定的。一个人如果因为悲伤而哭诉,那他就会语不成句;如果理智占了上风,要组织语言,那反倒是流泪更困难些。他的目的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重要的是必须让刘安世同意。

    刘安世也是听得十分气愤,一边听着,一边来回踱步,长叹道:“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他猛地转过头,问赵佶道:“章惇那老东西,他做什么了,让端王您也震怒至此?”

    赵佶叹了口气。他没有直接说,而是问他:“刘伯伯,您还记得我哥哥即位时候的事么?”

    刘安世恨恨道:“端王殿下,我怎能不记得?在此之前,我们几位谏官多次要弹劾他,都不曾成功;到了元祐八年,当今天子哲宗皇帝即位,章惇被启用为相,凡是元祐所改,全都回复,引用蔡、卞等心腹,全部担任重要的职位。他的手段是何其残酷!大小官僚,无一幸免。死去的人,连妻儿都跟着遭了秧;他甚至请求掘开我的尊师司马光的坟墓,要砍他的棺材……得亏皇帝没有同意,尊师才没有惨遭鞭尸!”

    其手段之毒辣,听得人心里发寒。

    赵佶凛然道:“正是此事。还有您自己的事,也许您不想提起——事情要再往前追溯数年,我也是道听途说,只当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不准确,烦请您纠正我。哥哥刚登基的时候,因为太年幼,没有实权,在十七岁以前,一直由高太后执政。从小被管教着,自然会有叛逆之心,因此哥哥并不乐意,总与高太后对着干。起初,高太后为了管好年幼的哥哥,请来了十几名老宫女照顾他,这样,哥哥更不高兴了。几年过去,哥哥慢慢长大了。说实话,小孩子,你不知道他喜欢什么,反而是要百般琢磨。可是一旦成年了,尤其是一个男性成年了,你只要给他女人,反而十拿九稳。为了管住哥哥,高太后开始为哥哥寻找‘奶妈’去照顾他——说是奶妈,来的却是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与奶妈八竿子打不到一处去。于是,刘大人您便出言进谏了。可有此事?”

    刘安世惨然笑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