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国手都无勍敌 1 (第2/3页)
屋后走来一个身姿矫健的白衣人。他无声地行了个礼,转身开始带路。赵佶朝着邵伯温和刘安世点了点头,两人便谈笑着走了过去。
“刘大人怎么会和端王殿下走在一起的?”
“端王殿下是我的恩人呢!他和王大将军,冒死将我从天牢救出,否则再多一个月,我就撑不下去啦。”
“王大将军?可是那位年轻的大将军?”
“正是。他真的非常年轻,才二十出头呢。武功也很高。”
“我听过他的名字。在边境摸爬滚打十余年,还以为已经是不惑之年了呢。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一个比一个有前途。”
“还说别人呢,邵大人放着好好的京城官员不做,非要在小地方浪费大半辈子。否则啊……”
“没有什么否则,命运的节点就是如此,我不过是不断将时间往后延,以此来逃避罢了。”
“借口,哈哈!邵大人,你和令尊大人所见的是未来之事,我们常人所能见的,却只有当下呢。”
赵佶低头跟在后面,心里头百感交集。这时候,邵伯温转过来,笑眯眯地说:“端王殿下的眼睛真的很干净。里面没有坏的东西,也没有好的东西。”
“这样吗?”赵佶道,“许是我胸无大志的原因。这都被您看出来了。”
“端王殿下,志气这东西,即使有,不去实现,也不过是年轻气盛;有的人,不想成就大事,可偏偏命运使然,叫他做成了,后人给他冠上了一个天降圣人的名号,说他从小就已立志。可是人心里想了什么,谁知道呢?”
赵佶笑道:“说得对呢。邵大人是能看到未来的事吗?那您看看,我——”
邵伯温摇摇头:“端王殿下的未来,我看不到呢。”
“看不到?”赵佶既失望又带了几分窃喜。
“是。过去破碎消散了,未来虚无缥缈,血色虽有,却不很明显。虽然命运不可避免,可是这之间,似乎并没有定数。”
听着玄乎,却像是用平常的语气,随随便便地聊个天。
赵佶的脸上浮现出一个迷蒙不解意的微笑,道:“哦?”
东房的门缓缓打开,刘安世率先走入,看见一座屏风缓缓打开,板壁钱放一张四仙桌,左右配扶手椅。墙正中挂了字画,两侧是条幅,显得整个的气氛端方肃穆,秩序井然;厅中有方桌一张,椅子茶几好几个,周正对称,和谐庄严。刘安世看着这样布置,笑了笑,回过头对赵佶说:“端王殿下,这布置是为了讨好我吗?”
赵佶低头笑了。邵伯温却为赵佶打抱不平了:“刘大人,您可真难伺候啊,怎么对你好,你都不高兴。”
刘安世道:“怎么不高兴了?我高兴得很,被当掉的东西一样样地被赎回。除此以外,我的弟子苏灿,出现在这里,真是太好了。”
只见一个翩翩少年从位置上立起,道:“苏灿见过师父,见过端王殿下,见过邵大人。”
他身穿一席深色长袍,外罩一件亮绸面的乳白色对襟披肩,明亮腰带和皮靴更显精神。他的头发乌黑,梳了整齐的发髻,垂下丝带系了一个漂亮的结。他的姿容神情,都是极漂亮的少年人的样子。
他的人又极精神,刘安世见了他就高兴,乐得合不拢嘴,直问:“我的徒儿,你也想到来看为师了?”
苏灿笑了笑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说的话,徒儿每一句都记得,也每一句都是相信的。我知道师父终有一天能回来,因此早早地就开始着手去尝试。如今,恰逢端王殿下召我来此,说是师父回来了,时萩自然是欣喜万分,奔赴前往了。”
“这样啊——”刘安世笑着,问赵佶道,“你是怎么把这小子找到的?他是个大忙人,我和他都说不上几句话呢。”
赵佶笑道:“也没有怎么找,只能说是缘分,是托了王大将军的福,年少时候就与苏侍卫相识,算是师出同门吧,听闻有难,百忙之中主动找过来。啊——王大将军也很厉害,是险些成了带御器械的人呢。”
“带御器械?”邵伯温眯起眼睛,“我听说,这可是皇帝身边的头等侍卫呢。你的功夫一定极好吧?”
苏灿略带不屑地轻哼一声,道:“略有些雕虫小技罢了。”
倒是刘安世大大地惊叹了:“我的天呀!我的学生竟已经成为御前侍卫了!它的选拔很辛苦吧?自从你决意要参军,为师都好几年没有见你了。”
赵佶笑着插嘴道:“刘大人,何止辛苦啊,这可是宫内最严格,最精锐的一支队伍,万里挑一都不止呢,邵大人常年在外地,也许没有听说过他们究竟有多厉害,来听我讲一讲吧。带御器械这种侍卫,简直近乎于神。大宋从全禁军数万人之中进行选拔,从身高到能力都进行极其严苛的筛选,最终定下三千侍卫,个个骁勇善战,武功奇高。我父王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国度来觐见,父王赠送给他们一张弓,结果对方十万兵马无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