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1357 节 巨变东南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 1357 节 巨变东南亚 (第1/3页)

    

    2023年8月1日,中国建军节,这天,中*队在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岛屿上开展了全面的进攻。在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上,中*队同时进行了登陆作战,同时,通过濑户内海与纪伊水道,中*队从九州与四国岛上开始进攻日本本州岛。登陆地点选在了下关到宇部以及田边到串本,两个地方同时进行的登陆作战,让日本在本州岛上的200万武装起来的“天皇最后的士兵”们忙于应付。而美国作为配合中国的行动,其实也就是想以更小的代价取的胜利,在中*队发动进攻两个小时后,开始了在棉兰老岛的登陆作战。日本最后覆灭的日子已经是屈指可数的了。

    中国和能源集团军队是以保证自己最小的伤亡来取得最大的成果进行作战的。因为在中国人的眼中,最主要的敌人一直是美国,日本只能算是个跳梁小丑,算是中国人用来利用的最主要的一个敌人。用一个中国将军的话来说,中国只用派几个省的人力就能战胜日本。所以中国在日本人的身上并没花上全部的精力,更多的力量是保留在后方,以提防美国的行动。

    这次登陆作战也没什么新鲜的地方,完全是正规正矩的战斗方法。其实在对付已经穷途末路的日本军队的时候,已经没必要采取现在出其不意的办法了,就用中*队的火力火器都足以让日本人知道死亡是什么滋味。而最为主要的是,大家都埋头努力了八年,战争的方法,武器装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与美国的冲突是再所难免的,美国现在在综合国力上虽然已经被中国超过,但是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可没那么容易放弃自己的世界利益,所以中国只会将最厉害的战术战略方法以及最先进的武器使用在美国的身上,在日本人这,有足够的火力密度就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了。在大规模的轰炸与炮击过后,当中国登陆部队上岸后,已经找不到什么可以供他们进攻的目标了。很多日本军人由于武器弹药的供应不足,已经拿起了二战时的毛瑟步枪在战斗,当然,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中国人的时候,这些人的行动无疑于是在送死。其实,日本现在的战斗力还没到这么低下的地步,如果从日本的战略储备来算,日本至少还可以装备600万人的步兵投入战斗,但是日本人也知道,在野外,用这些只有步枪的士兵与中国的飞机,坦克拼,那无疑是去送死,所以日本人把大部分的兵力留在了各大城市,希望通过残酷的城市战来消灭中国人的战斗意志,但是事情是不是真的如同日本人想的这么容易呢?

    2023年8月5日,在田边地区登陆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巩固了滩头阵地,并且建立起了前进基地,随后而来的第54军(新世纪中第一次参加战争,从台湾战争以来,第54军一直作为拱卫北京的部队没参加过任何战斗)与41军在完成了集结后,马上开始了自己的“旅行”,在田边城外,还遇到了小股的日军的抵抗,被轻易消灭后,就一路像是坐上了直达车一样,根本就没受到日军的抵抗来到了琵琶湖边上,直接威胁到了日本的故都京都。在他们到达前几个小时,从串本地区登陆的13军和26军已经包围了大阪。这四个军将负责切断琵琶湖以西地区与本州别的地方的联系。而空军的空降第15军也完成了在琵琶湖到若狭湾狭窄部的空降作战。在第54军部署到琵琶湖到伊势湾一线以后,整个琵琶湖西面的本州部分已经完全被中*队所切割了,现在等待这些地方的日本军队的就是被各个击破的下场。

    在下关登陆的42军以及能源集团一部,首先就打下了下关。对于下关,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是不陌生的,如果说起他的另外一个名字-马关的话,那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在这,中国被迫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清朝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该条约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愿望。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报”银三千万两。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事件,清朝应朝鲜要求下派兵进入朝鲜,并依照中日天津条约,指挥日本有关行动。事件平息后,日方拒绝撤兵,后来更突袭驻守于朝鲜的清军。清廷被迫向日本宣战。由于该年是甲午年,故又称为中日甲午战争,其后中国战败,清廷向日本求和。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沈阳),占领大片领土。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1895年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沈阳、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占领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只得接受。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从中国方面看,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马关条约》其历史影响是极深远的,帝国的覆亡,民*阀的形成和现在我们国家急待解决的台湾问题等等。《马关条约》条款实在太苛就清政府而言,如赔偿和财力损失是极大的。赔偿的军费达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和威海卫日本驻守费150万两,共计2亿3千15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另外,日军还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船只、兵器、机器、粮食等也价值1亿两。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靠举借外债应付,列强则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也是沉沦的。晚清70余年,中国逐步陷入了一种受侵略、受奴役的境地。中国民众遭受着苦难,但是沉沦仅更多的体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政府行为),它也没有阻止帝国的官僚们,开明士大夫和广大的民众却未曾放弃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他们的努力也成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关条约》的签订,人们就自然会想到这一回可真要弄得国将不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