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优势 (第2/3页)
惜孩子小,却不懂事,扒着快餐区的柜台继续哭着要“香香的包子”,一时间让夫妇俩越发感到尴尬。
所以说,这个时候,也只有华人才能放心大胆的下单,只有他们才心怀特殊的思乡情感,迫不及待想要通过味觉重温家乡的味道。
就像一对华侨父子,当爹的已经快八十了,儿子看着也五六十岁了。
他们在物产店的快餐区排队,鼻尖凑到刚出锅的韭菜盒子旁,当爹的忍不住用山东话跟儿子絮叨。
“这股子味儿,可有些年头没闻着了!想当年咱爷俩被送上船,抓到日本那一天,在老家吃的最后一顿饭,可不就是这个嘛!你还记着不?”
儿子也操着地道的山东腔接话,“咋能不记得!这滋味儿,这辈子都忘不了!咱得多买上几个,捎回去也让俺那俩娃尝尝咱老家的吃食,让他们也知道知道啥叫地道的家乡味!”
负责操作的厨师听到他们的对话,一问,才知道是父子俩竟然是当年被日本兵裹挟来的山东劳工,当场就多送了两个刚出炉的油酥火烧。
这一充满乡情的举动让对华侨父子立刻就红了眼圈,不由连连致谢。
但是即便如此,这种由于群体的区别一开始就出现的泾渭分明,也没能持续多久。
日本顾客放下成见的速度着实惊人,他们的“真香”时刻来得又快又猛。
毕竟小吃对于所有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来说,都是文化门槛最低的美食品种,最容易被大众广泛接受。
要知道,美食的香味和卖相,以及食客的反应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而且大刀物产负责烹饪厨师也不是普通的厨师,那都是宁卫民用名厨和金钱悉心栽培出来的,从金玉满堂调配过来的技术大拿。
他们的手艺要在金玉满堂贩品尝,可要付出贵上几十倍的经济代价呢。
实际上,随着快餐区的蒸屉里冒出了带着香味的热气,炒锅里的炒饭滋滋作响,连阳春面的汤都飘着葱花的香气。
随着下单的华侨和留学生们纷纷拿到自己点的东西,随之大快朵颐起来,并纷纷发出幸福无比的交口称赞,几乎现场的所有日本人马上就坚持不住。
在首批心满意足,得偿所愿的华夏食客热情感染下,日本顾客的固执自然而然就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尝究竟的好奇心。
先是那对夫妇被孩子缠得没办法,不得不板着脸又对刚才那个让他们丢脸的店员点了几个看似普通的肉包子。
没想到包子出炉,拿到手里,还没等到孩子吃,香气飘过来,就先让夫妇俩的喉结不自觉地动了动。
等到妈妈把包子在碟子里破皮,吹着热气准备喂孩子的档口,当爸爸的忍不住也拿起一个咬了一小口。
就这一口,他就彻底被勾起馋虫了。
毕竟金玉满堂的厨师包包子的手艺都是津门“狗不理”的师傅教出来的,无论是馅料味道,还是包子皮的口感,岂是变种的日本“肉馒头”可比的?
要是打个比方,那是名门正派的祖师爷对分支传承徒子徒孙的终极碾压啊。
所以尽管滚烫的汤汁烫得人直吸气,但吃到正宗肉包子的日本人却于瞬间绽开了控制不住的笑容,先前的矜持已经被味蕾带来的幸福冲得一干二净。
他以一种惊喜的声音忍不住对妻子说,“真的好吃。和那些中华料理店卖的肉馒头完全不一样哎。这种叫做包子的东西,果然才是正宗嘛,比想象中好吃多了!比我吃过的所有馒头都好吃。而且还这么便宜,简直太令人惊喜了。等着我,我还要再多买几个,你也来尝尝吧。”
于是跟着二话不说,就嘴里塞着包子又去排队了,这次干脆加倍,买了六个。
那几个日本的不良少年也是一样。
领头的少年对着厨师的操作台纠结了半天,终于下了决心打算离开,可偏偏又被邻桌客人吃锅贴的样子,吸引的挪不动脚。
想了想,他不经意地走到队伍末尾,假装嘴硬的对同伴说,“我还是很好奇,不如就买一份尝尝好了,如果不好吃,我会扔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