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二十一章 以清君侧之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二十一章 以清君侧之名 (第2/3页)

军,本已行至中牟,闻檄后干脆就地扎营,推说“雨大路滑”,再不前进。

    远道而来的山东义军更直接——他们在封丘城外解甲,把“勤王”白旗翻过来,写了大大的“观望”二字,插在营门口。

    营中议论此起彼伏:“曹彬十万人都降了,咱们这点兵,去了也是送人头。”

    “赵光义得位不正,如今报应来了,犯不着替他填命。”

    “大皇子若真登基,咱们也算从龙功臣,现在冲上去,反倒成了叛逆。”

    一句“让他自己偿还”,成了最响亮的借口。

    于是,通往汴京的官道,一夜之间由鼓角喧天变成鸦雀无声。粮车折返,旌旗卷收,连原本守黄河渡口的巡检也悄悄撤了岗哨。

    可谓檄文一出,中原震荡。

    汴京城,这座平日车水马龙、笙歌不辍的帝都,顷刻间仿佛被一只无形巨手扼住了喉咙。

    吴军自陈留拔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从外郭传到内城,又从内城钻进曲曲折折的坊巷,惊起满街回声。陈留距汴京不过百里,轻骑一日即至;如今先锋已抵城外二十里的赤岗,后军明日午前便可合围。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十万陈留守军竟如退潮般散去,朝廷的议和使节也未见回音,所有侥幸被一并打碎。

    前一刻,贵胄豪绅仍笃信“山河永固”,忽然传来陈留城曹彬率大军投诚的消息,城内许多豪绅富户、贵族门阀等都没来得及撤走。

    于是,他们连夜雇车、套马、捆箱、抬柜的喧闹声,从城西一直响到城东。可等家丁奔到城门,只见吊桥高悬,铁闸紧闭,守卒面色铁青,一句“奉旨封城”便把退路堵死。

    惶急之下,有人瘫坐门槛,有人咬牙切齿,有人转身回府,把银票塞进灶膛,把珠宝埋进花窖,只求城破之日不被搜出。

    “怎么办啊,吴军真的杀来了,就到城外了。”

    “我们连逃荒都来不及,吴军会不会屠城?”

    卖炊饼的老汉把案板敲得梆梆响:“慌甚么!吴军旗号是‘清君侧’,又不是清咱们百姓。陈留开城那日,他们给降兵发粮发银,老弱全放回家,可见仁义。”

    茶肆里的说书先生也压低了嗓子附和:“大皇子就在军中,真要对黎民动手,他先不答应。”消息口口相传,像温热的茶汤,稍稍熨平了心头的褶皱。

    然而“不屠城”并不等于“无战火”。临近黄昏,皇城钟鼓楼十二声急钟轰然落下,震得屋瓦嗡嗡作响。

    禁军铁靴踏过御街,刀鞘撞盾,铿锵有力,开始戒备。

    坊正里长挨家挨户敲打门环,高喊“宵禁提早,敢夜行者斩”,这是避免有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