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工人闹事 (第1/3页)
品书网 vodt 一战时期的欧洲步兵的传统进攻战术,先是猛烈的炮火袭击,然后步兵上刺刀进行集群冲锋,前仆后继。由于交战双方的战壕工事越修越坚固,炮火无法彻底清除对方的火力,结果以密集队形冲锋的步兵往往遭遇敌军机枪组成的火网,伤亡惨重。
一战后期,德军将领胡蒂尔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创步兵渗透战术。经过特种训练的德军突击队跟随延伸的炮火从敌军防线薄弱处渗透,避开坚固要塞,不与守军纠缠,而迅向纵深穿插,破坏敌军的指挥系统和炮兵阵地。新战术要求突击队员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猛烈的火力,笨重的毛瑟步枪自然不能满足要求了。冲锋枪是一种使用手枪子弹的自动武器,设计思路就是追求近距离的猛烈火力。
于是才有了德国mp18的问世。
1918年,德国著名军械设计师施迈瑟设计了著名的mp18冲锋枪。伯格曼军工厂生产的伯格曼mp18型冲锋枪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该枪射9毫米手枪弹,虽然射程近、精度不高,但它适合单兵使用,具有较猛烈的火力,所以迅装备了德队。一支冲锋枪加上数枚手榴弹成为德军突击队员的标准装备。德国人将其用在堑壕战中,每两个冲锋枪手配备一个带小推车的弹药手;再加上背满手榴弹的掷弹兵;带着手枪和磨尖的工兵铲的近战兵;背mgo8机枪的机枪手;喷火兵。。。德国人的堑壕突击小队就编成了~可惜,问世太晚,凡尔赛条约规定禁止德国拥有mp18.战后几年mp18只能装备警察部队。在我国,一战后,作为德国剩余物资,毛瑟手枪和mp18一起流入了中国。当时中国管mp18叫“花机关”,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连,18冲锋枪全长815毫米,枪管长2oo毫米,枪重5.2公斤,装弹量为32,射45o/分钟。它采用开膛待击的自由枪机式,由于其部件加工主要靠机床冲压成形,尽量减少了旋、削、磨等工序,对机床的精密性要求降到了最低,使生产成本和工艺都得以降低,可以很方便地仿制。
该枪只能连射击,设有专门的保险机构,采用了蜗牛式弹鼓供弹,中国兵工厂起初为mp18冲锋枪装上双脚架,其准星是切线型的,5o-6oo米,每5o米的射程为一个刻度。从这一角度也不难看出,当初中队主要是想以其来替代轻机枪。在2o世纪2o-3o年代,中国有1o余家兵工厂生产mp18冲锋枪,由于mp18冲锋枪的枪管上打有多孔散热孔,川军戏称其为“虼蚤笼笼”,广东兵则戏称其为“猪笼机”。
在最初的仿制品中,以7.65毫米口径为主,后来除了位于南京的金陵兵工厂继续生产此口径的mp18冲锋枪外,其他仿制品的口径都改成7.63毫米,以求与毛瑟手枪子弹通用,俗称“花机关枪”。钟泱也是在拿到了一款原版德国制造的mp18突击步枪之后,才得知这种小型枪械的存在,并且投入了大力气进行研究。不单只是仿制,而是为日后研制泛用型的主力步枪而进行技术储备。
即使是拥有着在科技展上近乎全能的智能工厂,钟泱也必须培养他自己的科研体系。虚拟智能始终只是虚拟智能,在没有人类的引导和指挥下,根本没办法完成许多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比如说生产加工,机械仆役i型是很好的体力工人,也能胜任大部分的单调工作,只要事先把程序和指令设定好,它们就能照着设计好的方式不断工作下去。虽然节省了人力成本,可问题是它们不会思考,也无法对生产线的细节修与正改进提供意见,而只能永远重复着已经规划好了的工作步骤。
机械仆役ii型虽然拥有着比较高级的虚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