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八章 “矿工”与“石蛛”(一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八章 “矿工”与“石蛛”(一更) (第2/3页)

的处理上,有些不同。普工所从事的工作,对力量的要求不高,反而更注重灵巧以及技术掌握能力。而“矿工”的设计思路则正好相反,重力不重智。

    在关节上的处理,采用了智能工厂提供的固化处理方案,让这一款人形机械构装体能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依旧保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而在智能化处理系统上,则全盘弱化了脑部的软硬件系统,没有“普工”的学习能力那么宽泛,只能针对少量的工具使用。

    整体而言,“矿工”的制造成本只有“普工”的一半,如果不是在结构固化处理上花了不少力气,这个成本估计还要更低。

    有着人形的“矿工”,自然也需要一些非人型的智能机械构装体,其中“石蛛”便成为了古文会旗下第一款面世的非人形智能机械构装体。甚至比兵工厂的机甲兽还要更早的开发了出来。

    “石蛛”,作为一款用于凿岩的机械构装体,它可以利用传感器来确定巷道的上缘,这样就可以自动瞄准巷道缝,然后把钻头按规定的间隔布置好,钻孔过程用微机控制,随时根据岩石硬度调整钻头的转速和力的大小以及钻孔的形状。

    这样依赖,便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而作为指挥中枢的人类,只需要在安全的地方监视整个过程的作业过程就行了。

    “石蛛”虽名为蛛,外形上却更接近螃蟹,甚至还有两个用于穿凿土石的两支机械臂。外观尤其像一对蟹钳,显得威风凛凛。而表层结构也和“矿工”一样,披着胶质外皮,用途依旧在于防尘。

    内部的肢干,用事实高强度的碳素材料,坚韧有力,关节处加装了弹性缓冲制件,能有效减少肢干之间的磨损与碰撞。浑身上下,灰色和青黑色相间,显得低调而深沉。

    除了人形和兽形,还有一些其它形状种类的特殊用途机械构装体被开发了出来,其中喷浆机械构装体就是最早的一个型号。

    井下喷浆作业是一项很繁重并且危害人体健康的作业,目前这种作业主要由人操作机械装置来完成,这种方的缺陷很多。采用喷浆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喷涂质量,也可以将人从恶劣和繁重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

    世界上,施工最早出现在美国,1909年美国已经开始使用水泥砂浆机,修补房屋的面层、水工结构和蓄水池等工程的喷敷。随后原联邦德国也正式生产水泥喷浆机。但是这种机的生产能力都很低,所用的骨料不能超过5mm,而且混合料必须要求完全干燥,一次的厚度也只限于20mm左右。

    之所以效果差,不在于喷浆理论不成熟,而在于缺乏有效地机器工具。尤其是在集成电路诞生之前,机器的程控技术一直都没有太大的进步,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原本的时空里,直到1947年,贝尔实验室肖特莱等人才发明了晶体管,开启微电子技术发展中第一个里程碑。而结型晶体管的诞生,则更要等到1950年,美国才弄得出来。现在,钟泱却已经在这方面展开了研究,甚至初步的成果都出来了。

    只不过,在机械构装体的制作上,依旧只能完全依靠智能工厂。徐永生他们一群人,也只不过在具体的应用上玩出了新花样,实际并没有真正弄懂这里面的技术含量。有太多他们现今难以理解的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