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眺望未来 (第3/3页)
与战前相比,垄断程度变本加厉,而企业股权又多集中在政府或由企业相互持有,经济体系距离理想的自由市场经济越来越远。
各种银行也开始相继出现,分别对应各自的集团,比如天宇银行,兴华银行还有青竹银行等。这些大型集团的成立,并非各个组成企业各自的选择,而是华联经济部门在产经联的指导下统一的规划所致。
这一系列的变动,估计会在九月份全部完成,并且开始运转。
产业调整之后,华联的内部市场,实行商品配给制度。基本消费品只维持在人口基数的两倍左右,不会大量生产过剩的产品,也不会费尽心思考虑出口创汇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维持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然后认为控制市场供应,将物资和人力,全都投入重工业技术开之中。
原本的许多轻工产业,会向政府那里转移,包括各种生产设备和技术,都回以合适的价格,销售给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金陵政权。
产经联就是一个大企业集团,本身掌握了华联的核心资产,还能够干涉大量集团外企业的活动,进而掌握了整个华联经济的脉搏。按照钟泱所设定好的经济模型,它们的主要控制方式有两种:
第一是利用金融进行投资控制和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控制。金融控制是指大企业集团所控制的银行为外部企业提供资金战前各个财阀银行主要给本集团的企业融资,如今各个大集团银行大约只有20的贷款是提供给下属企业。
这使大量的中小企业听命于大集团,增强了大集团的控制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大股东必然会消失,剩下的股权将主要集中在以金融机关为中心的法人手中。
产经联左右政府,以统一计划指导贷款的投向来达到控制华联所有企业的目的。因为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银行大量的呆坏帐简直是必然,。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政府随时做好大量购买银行股份或向银行大量注入资金的准备,将私有企业现实上国有化。
当然了,这个国,不是指的政府,而是指古文会。
大企业的集团负责人,基本不拥有股份,而是由从业员逐步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所有权和运营权完全分离。真正拥有股份的人,逐步从具体运营过程中脱离出来,接受统一安排。
技术优势控制是指以大企业为核心,控制大量的配件工厂、合作工厂等中小企业群。大企业不断挑选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控制,通过持股、金融援助、人员派遣等进行运营指导。
特别进行质量管理等技术指导,还把它们编入自己的运营计划。也即是集团细化各种下级企业或者商业协会,而自己本身则不负责这类产业分工。
当然,鉴于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之紧密,两种控制方式并没有被严格区分,例如大集团的下属银行采取一种被称为“系列单边支配”的独特投资政策,对新兴产业进行统合配套的投资,便于系统地利用外国技术,中小企业只是在表面上才享有运营上的性。
这套体制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整体协调,二是价格控制,三是进出口控制,完全舍弃了自由市场的竞争淘汰机制。除了内部的垄断或寡头运营外,华联还设定了严格的对外贸管制,并且打算不断持续到五十年之后,其中尤其以技术引进为甚。
华联企业引进技术是需要个别申请,由外资审议会后才能获得外汇和引进许可的。主要不是为了节约外汇,而是着眼长远,防止成套技术引进打击国内的自主研能力,为此产经联还促成华联商业部制定了如下的审查基准。
只能推进不能损伤自主技术的展;技术导入不能使即存的产业秩序生混乱;技术导入不能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技术导入的企业有其它相关技术和资金配套,能够灵活使用导入的技术。
引进技术,或者说频使用钟泱提供的技术,其实不是一件好事。工业技术研,必须要依靠整个社会共同力,才能在无限广阔的科学领域上,做出愈加广泛的拓展。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努力,是完全不够的。
而且自主研能力和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开始研究到得出成果,有着智能工厂的协助,钟泱的研团队的确是少走了很多弯路。但也正因为如此,错过了更多的机会。
在科研工作中,错误并非毫无价值,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明,都是来源于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且正是因为科研队伍的庞大基数,才促成了科技领域的繁花似锦。
如果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只去开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和产品,那么华联得到的,将是自己的未来。钟泱觉得,这不是华夏应该走得道路,中国人应该能够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