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主席林森 (第2/3页)
旧,并且应该舍弃的糟粕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南京乃帝都,形势危急不得已之下,政府讨论迁都,有说迁往西安的,有说洛阳的,还有说汉口的,最后选定迁都洛阳
3月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长汪精卫等人乘专车从开封转到洛阳,这时的迁都,名义上是要持久抗战,实际上首都并未整个搬走,重心仍在南京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中日关系缓和
到了11月,政府就把都城重迁回南京金陵毕竟是六朝古都,而且在这个时代也的确比洛阳适合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历史的长河之中,总有许多并不耀眼的人被后世所遗忘,但这些沉默寡言的人,也有着许多品格极高,值得世人敬仰的人物,比如说在1932年一月出任国家主席的林森
他身为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然而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
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林森出生于福建省闽县,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的确也是算得上一段传奇
虽身居一国之尊,林森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贡献卓著
辛亥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逸仙和袁世凯都共过事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
在孙逸仙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赤”转向反赤,在政治眼光和个人良知上,都有着让人惊叹的才能与坚持
林森的经历丰富、复杂而坎坷,而综观其一生,对中国文明的恢复做过不少的好事除了爱国之志终生不渝外,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等,也是他的优点
尤其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值得称道,在任参院议长时,他对孙逸仙和袁世凯这两名“大总统”的决定都有过否决的记录尤其是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曾使目空一切、趾高气扬的袁世凯不得不在解除佩刀后才被允许进入参议院,此举尤令人钦佩
姜瑞元上台后,林森仍未改书生本色,以党监察委员的身份,数度参与弹劾姜瑞元的行动,使蒋大为恼火
林森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讲究“无为而治”
但同样也由于这种风格,使得他在党国之内倍受冷落,在林森出任“国府主席”时,党内很多人都不重视林森这位“一国之尊”,甚至仅仅把他看作“国府看印的”
胡适针对此情形曾有过一段评价:“林子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但他并不是“无所作为”,该做的事他向来是当仁不让的
这也和他的文人清高性格有关,不争权,但也不对人谄媚在甲午战争之后,林森甚至参加过反对建奴政府割让台湾的义举,就因为这个,与当时的建奴政府有着非常不愉快的经历,他不是一个软骨头的书生,而是有着自己的傲骨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于北伐大时期不同于孙逸仙的权谋为重,林森极力反对与红门合作,因此而参加了“西山会议派”从而被党中央开除党籍,直到1927年6月11日,南京党中央党部才宣布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的口号,林森与张继、谢持、邹鲁等也恢复了党籍
在政治理念上,他的信念和姜瑞元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尤其是在摆脱苏俄控制方面,意见一致
所以1928年2月林森才能当选为政府委员,随后是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党中央监察委员,成为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
1931年3月2日,因为在中原大战之中胡汉民与汪兆铭联手想要扳倒姜瑞元,所以身为立法院长的胡汉民被姜瑞元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长,成为党中央的要员
在日本帝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本来应该团结抗倭但是1931年11月党四大召开之际,党内又开始了互相指责,互相拆台的局面,这也是老惯例了以姜瑞元、胡汉民、汪兆铭为代表的三派势力互相之间又开始了权力斗争,相持不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