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八十一章 撤出华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八十一章 撤出华北 (第2/3页)

万自愿军和汤恩伯的二十军团。是日拂晓,日军500余人从观台附近游过漳河,受到二十军团五十二军二十五师的抗击,双方在漳河两岸激战,相持到23日,日军伤亡惨重,退回邯郸、武安一带。

    11月2日,二十军团奉命援晋,敌十四师团乘势于次日强渡漳河南犯。河防部队三十二军一四一师补充二团浴血抗敌,团长陈行先等壮烈牺牲。再过一日的凌晨,安阳火车站失守。

    城内守军一四二师崔翼部孤军苦战,要不是林虎赶来支援,并且击退入城日军,城池早就失陷。

    现在原本的党守军已经全部撤退往了郑州,估计很可能会继续向南转进,会师武汉。整个华北地区,也只有少量军队在苦苦支撑,其中华联的自愿军就是其中之一。

    没有响亮的名气,只是在默默无闻的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厮杀,被鲜血侵染得鲜红的泥土,诠释着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这是一支甘于寂寞和奉献的军队,在林虎的统帅下,不断迟滞着日军占领华北全境的速度。但是出征数年,士卒也早已疲惫,伤亡高达三成,这已经是触动到了底线。再这么下去,士气未必就会崩溃,但对于维持自愿军战力来说确实不是好事。

    南崔庄村外围,大量的防御工事取代了原本的田垅,道路也都是处于严密封锁的状态。自愿军在这里构筑防线,与北面的日军和伪军时常都有摩擦,对于双方而言,这都是一个缓慢的放血过程。

    已经升任营长一职的王俊峰,正在阵前视察敌情,最近伪军的动向古怪,恐怕是打算发动新一轮的大规模攻势。

    他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地堡,一个四方形的人工陷坑,上面覆盖着用于隐匿行迹的杂草和落叶。位置处于半山腰,周围长着一排茂密的大树,视野还算良好,便于王俊峰查探敌情。

    他一言不发,就这么静静看着,按照上头的命令,似乎侦察机了敌军有大规模集结的现象。其目的不言而明,就是为了彻底攻陷安阳,打通前往河南的道路。

    才过了不到半个小时,王俊峰就从望远镜里看到大量日本军服的伪满洲国部队,与日军打了这么久的交道,王俊峰还是很容易就能分清楚战前跟前的到底是正儿八经的日本陆军士兵,还只是一群皇协军。

    1932年4月设立的伪满洲队至1937年前,并没有制定正式的军服,这是因为伪满洲队是由奉系军阀东北军残余部队以关东军为顾问整合而成,将兵皆著用军阀时代的军服。

    而因地域关系,旧东北军军服受到旧日本陆军军服的影响较大,因而外型相似。

    伪满洲队的军服由1937年5月12日正式制定,由于伪满洲队实际上受到关东军的控制,其军服也理所当然的仿效旧日本陆军。

    无论带革采用斜革、军衣的胸与腰拥有口袋、正衣袖章的设计、正肩章与正帽等也继承了其独自的特色。军帽、战斗帽的帽章也为旧日本陆军的五芒星型,使用伪满洲国国旗的黄、黑、白、青、赤色的五色章。

    但服装虽然相同,但士兵的精气神状态却完全不一样,皇协军没有日本正规陆军那种昂扬、无畏和凶狠的杀意,反而像是一群得过且过的杂鱼。

    可这些杂鱼,并非毫无战斗力,他们的弱,是相对于日本正规军的强而言的。

    不用王俊峰下令,全营都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这群有叛国者组成的伪军,估计只是一群炮灰,主要作用在于消耗自愿军的体力和军事物资。

    满洲国全境分为十一个军管区,区首长称司令。满洲事权力为关东军所控制,其军队的调动、演习、装备更换、人事变动都要经过关东军司令部的批准。

    从军官制度上来说,满洲衔分为将、校、尉三等九级。由军官学校毕业后初任少尉,满2年进中尉,中尉满2年进上尉,上尉满3年进少校。少校满3年进中校,中校满3年进上校。上校4年进少将,少将3年进中将,中将4年进上将。最高军衔为上将,为终身职。

    上将之上又设立将军,仿照日本的元帅,为荣誉军衔。并给予张景惠、张海鹏、于芷山、吉兴等4人“将军”之名誉称号。

    在这片时空里的1938年在,日军提前于长春设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军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朝鲜距离东北很近,军校里有不少朝鲜人,像韩国战后的总统朴正熙就是这所军校的毕业生。

    由多民族构成的伪满洲身为傀儡国之军队,实质上处于关东军的支配。对此感到不满的军人也相当多,诺门罕战役时石兰支队步兵第14团第1营便发起叛变,苏日战争时也有大量的部队投降苏联。

    可实际上,王俊峰与伪满陆军交手数次,却也不会过于小看这支受过日本正规陆军训练的部队。他们缺乏的只是战斗意志,在日本人的压迫下,因为看不到未来和难以实现的利益,所以才会对战争的热情。

    不过作为炮灰,却最合适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