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九十五章 发难 (第2/3页)
话音刚落,殿下闪出一人,大声道:“臣有事启奏。”
众人循声望去,却是都察院河南道监察御史章正宸。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
所以当章正宸出班奏事的时候,百官顿时都来了兴致,都齐齐竖起了耳朵,想知道这次又是哪位同僚触到了霉头。
有明一代,御史的权利极大,几乎是无事不可奏,无人不可劾。尤其是在中后期,言官的权利更是极大。他们骂皇帝,劾大臣,几乎就没有他们不敢骂的人,不敢奏的事。而且偏偏还骨头极其的硬。
可以说明朝文官清流的名气有一大半都是这些言官给挣来的。只是后来随着东林党人的兴起,明朝党争之祸越来越严重,这些言官的作用已经被扭曲,为了搏一个所谓的好名声而彻底沦为了党争的工具。
弘光朝,虽然吏治腐败之极,但是也有那么几个敢于说真话,有骨气,有见识的大臣。章正宸就是其中一个。
他从崇祯朝的时候就是都御史,每次弹劾之人却是都是确实有问题,弹劾之事确实存在。而且证据确凿的。
所以当他出班的时候,众文武官员的耳朵都竖了起来,许多心中有鬼的人都是惴惴不安,生怕弹劾的是自己。
“臣今日要弹劾三人。”章正宸的话掷地有声,顿时引起朝堂上一片哗然。
朱由崧心中也是一惊,因为早起的那些迷糊劲也立刻消散了。在他的印象中,自从他当监国到皇帝以来,还没有见过哪个大臣一次在朝堂上弹劾过三名大臣,所以眼睛也是睁的大大的看着章正宸。
满朝文武也都是瞪大眼睛看着他,原来要倒霉的还不止一个啊!
“臣弹劾第一人,乃是原太子太傅,都督同知陈洪范。陈洪范深受皇恩,不思报国,反而勾留鞑子,刺探消息,且助鞑子残害同僚,意图谋反,罪在不赦,按律当斩。”
章正宸话音未落,朝堂上顿时一片嗡嗡之声,许多官员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马士英也是一脸惊愕的看着一旁神情肃整,腰背挺直的章正宸,不明白他要干什么。
鞑子刚进北京城的时候,弘光朝廷曾经组织了使团北上,试图与多尔衮何谈,想来个划江而治。
在当时的弘光朝君臣眼中,当时的鞑子是友,而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是贼,是真正的敌人。
再加上鞑子势大,南明君臣早都被吓破了胆子。虽然当时也有章正宸等少数有见识的大臣上书要求朝廷趁着鞑子刚入关根基不稳,山东河南等地政权处于真空时发兵北上,一举收复这些地方。但是最终还是淹没在了一片议和苟安之声中。
当时的朝廷主流声音就是联虏平寇,联合清军共同对付李自成。而且当时,马士英,史可法等朝廷中主事的大臣都是这样的想法。
可以说史可法跟马士英最大的区别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