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沈氏风暴第二季 (第2/3页)
以创造历史,那些演义就是明证。比如《红楼梦》养活了一批红学家,他们就试图从书中找到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社会发展等等,但不要忘了,它是一本!老曹创作的时候已经经过艺术加工,二次解读,能了解到多少历史真相?”
“楼上才是高人!”
“我去看看,沈大何时进入历史领域,俺咋不知道!”
“我觉得沈大不是凡人,写的同时还有时间研究历史,高考还能得个状元,是不是太过分了?”
“同感,不过不关心,‘别人家的孩子’我已经无法理解。”
“噗,楼上精辟,总有超出常理的人,沈大更加特殊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奇怪的?”
……
除了个别顽固的老学究之外,大部分学者还是真的读完了全书。
正像梁启超当年评价新文体白话文时,正统观念认为的“野孤禅”,他也不得不承认“偏偏有一种魔力”。
和沈哲对钟离所说的通俗化一个意思。
从骈文,到古体散文,到白话文,文学一直变得越来越通俗。
读书人越多,通俗倾向越主流。
精英读者是极少数,草根读者才是大多数。
一位普通读者在帖子中说:“细节并不重要,能让我了解历史才重要,这个过程需要愉快。”
可是历史研究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还原历史真相”。
最擅长的工作也是从作品中找出漏洞,而当年明月加上如今的沈哲一起算,也顶不上一名浸淫半生的专业研究者。何况沈哲根本没有完善的想法,他的心声被一位读者说了出来。
“历史真相并不重要。”
那什么重要?
要知道,对学术研究者来说,最坏的批评不是好或坏,也不是对或错,而是“你研究的问题不重要”。
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不严谨”之处,被人们无视。
即使知道这些确实有问题,因为学者们的坚持,普通读者反而拧着脖子反驳。
……
事情演变成精英和草根两个群体的战斗。
处于风暴中心的沈哲,他的名字被人一次次提及,本人却躲在燕大不露面。
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