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人物》专访 (第2/3页)
一下,这次采访,主要是表达你个人对历史研究的看法,《人物》关心的只是学术方面,对人物本身反而不会太多关注。”
“这个最好了。”
齐思远打开记事本,准备好后才说道:“首先有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历史的?”
沈哲迟疑了一下。
说三岁肯定不行,会把人吓着,晚熟的孩子还在吃奶呢。
“小学毕业吧。”
齐思远进入记者角色,边听边迅速记录下来沈哲的话语,抬头看看沈哲。
“对于《明朝那些事儿》被认为是,你赞同吗?”
这是彼时空原作者当年明月面对的最大问题,如果承认是,一切争议都不存在了,但这部书做的却是科普历史的作用。
“不是历史,也不是,在我看来体裁并不重要。”沈哲摇头道。
“亦正亦邪?”
“可以这么认为。”
……
接下来,两个多小时的专访,都是沈哲对历史的相关看法。
其实,生活在穿越历史大潮、经历了历史虚无主义洗礼的沈哲,哪里还有能让历史学界认同的看法。
彼时,把支流当主流、演义和当真实、穿越回古代改变历史……试卷中,甚至出现“韦小宝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答案,不知道将来的华夏,会不会有这种奇葩小学生。
幸好,他有一个世界研究者的支持。
采访中,沈哲也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做了一番解释。
“历史著述都是研究者创造的历史。”
齐思远有些动容,沈哲这句话足以把那些“还原真相”的老学者气歪鼻子。
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都是过去,无法重现。
所以现在被学者、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都经过描述、归纳,和真实的历史不同,甚至相反。
无论承认与否,古今所有的史书中,无不包括研究者本身的立场、观点和感情。太史公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中的“臣光曰”……都表达的是个人观点。
造成“历史真相”无法还原有很多因素,历史资料的局限、研究者的立场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