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草根和精英 (第2/3页)
我震撼的是,为了北伐蒙古,朱棣以帝王之身再次顶盔跨刀,上一次为了皇位,这一次为了国家。
呵呵,沈大对明朝是真爱呀,但不管怎么说,好看就行。
对明朝内阁制度的解读,我又忍不住呵呵了!
……
人都害怕改变,专家也一样。
《明朝那些事儿》最初出现时,历史学家们有些发蒙,经过几个月,态度逐渐变化。
一位明史专家发出声音。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的确别开生面,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期待他把这三百年写完。”
还有一位历史学博士表达了看法。
“这是本好书,摆史实,评论、挖掘,用现代语言演绎,我喜欢愿意研究历史的人。”
沈哲作为燕大文学院学生,校方的关注自然不少。
《明·万国来朝》出版几天后,终于有授课老师在讲堂上,从流行文学的角度进行了一番分析。
“沈哲同学这部作品,可以作为流行文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它具备许多流行文学特征,却几乎可以算作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基本忠于《明史》。”
“这种反差是造成轰动的主要原因。”
“我总结了三点:其一,正说历史,取舍有道。关注点写出来,无关紧要部分被一笔带过、甚至舍弃。其二,文笔生动,设置悬念、噱头,这是笔法在历史作品中的运用。其三,战争、官场权谋、人物心理活动的合理猜测等,这是华夏人最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真要给这部书下个定义,可以作为通俗历史读本,普及历史的功能非常出色。”
主角沈哲被同学频频回望,如坐针毡。
笑看华夏读者为彼世好作品欢呼很舒服,但实在无法适应暴露在大众目光下的感觉。
老师话锋一转,笑道:“顺便也要给沈哲同学提个醒。”
“李老师请讲。”沈哲忙起身道。
“历史毕竟不同于,不能戏说,更不能胡说,否则等于自降格调。”
沈哲眉头一皱。
“当然,严谨的历史研究者值得尊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