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评战国四公子篇(下) (第2/3页)
秦国任职,后“鸡鸣狗盗”逃回齐国任相,后又逃到魏国为相伐齐。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作者又是从何种角度来塑造的呢?
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是从门客冯谖的眼里来看睡着的孟尝君是如何的英雄迟暮,却又笔锋一转,以鱼肠剑的出现衬托出主人的精明警醒和雄风犹存,最后一句“此等热闹,又怎能少了我一人?”,尽显孟尝君的豪士本色。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孟尝君睡觉时都剑不离身”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孟尝君这一历史人物的性格的判断。作者曾说过“不能用现在衡量黑暗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时代”,孟尝君先秦后齐又魏,有其个人性格的成分和历史的原因,不能简单的说他不忠不仁、反复无常。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孟尝君性格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分,(用句现代的话说)“缺乏安全感”,这种性格可能伴随他一生,也使他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生存法则。最受争议的人物最容易成为最出彩的人物,也希望作者在后面的文章里能为我们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非一般的孟尝君”的形象。
从信陵君魏无忌到孟尝君田文,四公子的出场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明有暗,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者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细细体会。四公子的登场只是本文一个小高潮的开端,还有更多的历史人物,更广阔的历史画卷等着我们欣赏。
最后替作者小小臆想一下,如果有一天,这本书能够出书,如果有一天,这本书能改编成电视剧,会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观众来和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领略这本书。。。
(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